
濡墨挥笔。指作诗、文、书、画等。 南朝 齐 谢赫 《古画品录·顾骏之》:“天和气爽之日,方乃染毫。” 唐 柳宗元 《同刘二十八院长禹锡述旧言怀赠二君子》诗:“染毫东国素,濡印 锦溪 砂。” 清 姚鼐 《游赡园和香亭》诗:“暇日聊陈讌,临风一染毫。”
“染毫”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与文学、艺术创作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染毫”指濡墨挥笔的动作,引申为作诗、文、书、画等创作活动。该词通过“染”(蘸墨)与“毫”(毛笔)的意象,生动描绘了文人执笔创作的过程。
该词多用于文学语境,既可指具体的挥笔动作,也可泛指艺术创作行为。例如:“他于窗前染毫,顷刻间一幅山水画跃然纸上。”
部分资料(如)提到“染毫”比喻“品德受熏陶”,但此释义未见于权威古籍或主流词典,可能是现代引申或误读,建议以传统文学语境中的解释为准。
“染毫”是一个富有古典韵味的词汇,常用于形容文人墨客的创作场景,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内涵。
染毫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用颜料将毛笔的毛染上颜色。
染毫的部首是毛,由毛字旁组成,表示与毛相关的事物。染毫总共有10个笔画。
染毫一词最早见于《世说新语·文学》中,描述了一位书法家在书写之前将毛笔先染上颜色的情景。
繁体字“染毫”写作“染毫”。
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形式可能会有变化。目前所使用的"染毫"和古代写法相似,但可能存在些许差异。
他轻轻地将毛笔蘸入颜料中,然后染毫书写。
1. 染纸:用染墨的方法使纸张上染上颜色。
2. 染色:在物体表面上涂上颜色。
3. 染料:用于染色的颜料。
蘸墨、沾墨
洗笔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