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吴越的意思、吴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吴越的解释

(1). 春秋 吴国 与 越国 的并称。《国语·吴语》:“不修 方城 之内,踰诸夏而图东国,三岁於 沮 汾 以服 吴 越 。”

(2). 吴 越 两国时相攻伐,积怨殊深,因以比喻仇敌。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当初指望做夫妻,谁知变成 吴 越 。” 元 关汉卿 《碧玉箫》曲:“休谎説,不索寻 吴 越 。喒,负心的教天灭。”《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我与你恩爱深重,教你穿在身上,恩将讎报,反成 吴 越 ?”

(3).指 春秋 吴 越 故地(今 江 浙 一带)。 三国 魏 曹植 《责躬诗》:“甘赴 江 湘 ,奋戈 吴 越 。” 唐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 吴 越 ,一夜飞度 镜湖 月。” 清 方文 《宋遗民咏·龚圣予开》:“往来 吴 越 间,伤心旧宗社。”

(4). 五代 十国之一。始祖 钱镠 ,据有今 江苏省 西南部、 浙江省 全部和 福建省 东北部,后降于 北宋 。《旧五代史·世袭传二·钱鏐》:“ 梁祖 革命,以 鏐 为尚父、 吴越 国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吴越"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主要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解释:

一、字面释义(地理与政权概念)

指中国古代长江下游的吴地和越地,即今江苏南部、上海及浙江北部地区。作为政权名称,特指春秋时期的吴国与越国(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两国相邻但长期争战,后越灭吴,故常并称。

参见《汉语大词典》"吴越"条释义一;《古代汉语词典》"吴"字条。

二、文化引申义(对立与融合)

因吴越两国历史恩怨,衍生出"敌对关系"或"矛盾双方"的象征意义(如成语"吴越同舟"指对立者暂处困境而合作)。后随文化交融,又成为江南地域文化的代称,涵盖语言(吴语)、艺术(吴越戏曲)等特征。

参见《汉语大词典》"吴越同舟"条;《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吴越"条。

三、历史专称(五代十国)

指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907-978年),由钱镠建立,定都杭州,统治今浙江及苏南、闽北部分区域。以兴修水利、发展商贸著称,是江南经济文化的重要发展期。

参见《中国通史·五代十国卷》吴越国章节;《辞海》"吴越"条释义三。


文献参考依据: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修订版)
  3.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5.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第七版)

网络扩展解释

“吴越”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春秋时期的两个国家

  1. 吴国与越国
    春秋时期,吴国(都城在今苏州)和越国(都城在今绍兴)是位于长江下游的两个诸侯国。两国长期争霸,积怨颇深,如“吴越同舟”典故即源于此。

二、比喻仇敌或对立关系

  1. 象征敌对关系
    因吴越两国历史上的频繁战争,“吴越”常被用来比喻仇敌或对立双方。例如元代关汉卿《碧玉箫》中“休谎说,不索寻吴越”即用此意。

三、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

  1. 吴越国(907-978年)
    五代十国之一,由钱镠建立,定都杭州。疆域包括今浙江全省、江苏南部、福建东北部等地,后归降北宋。

四、地理与文化概念

  1. 地域范围
    广义上指今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安徽南部及江西东北部一带,即传统“江南”核心区。这一概念源于春秋吴越故地及五代吴越国疆域。
  2. 文化融合
    吴越地区虽历史上分属不同政权,但因地理相邻、语言相通(“同音共律”),逐渐形成共同的文化特征,如江南水乡、稻作文化等。

“吴越”既可指历史上的国家、政权,也可代指江浙地区,或象征敌对关系。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含义。更多细节可参考相关历史文献或地理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傲荡白眊被子植物变形驳滥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草率从事尝新潮烟愁海翠篾悼恨琱辇俸廉分民告窆贯隼龟蛇滑道家烈脚边路嘉问伎曲九春峻阪开创抗脏匡励窥看兰香拦住卖折漫沙梅里明笇迷言迷语模习齧毡佩铜偏恶情寄求竭求仲戎曼荣侍社君神算使用权衰委顺昌之战酸溜溜碎小太平军唐丧陶唐通封彖定巍怪汙乱吴中四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