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和民的意思、和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和民的解释

(1).使民和顺安定。《左传·隐公四年》:“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国语·周语中》:“宣所以教施也,惠所以和民也。”

(2).与民和洽。《国语·周语下》:“﹝ 黎苗 之王﹞上不象天,而下不仪地,中不和民,而方不顺时,不共神祇,而蔑弃五则。”


与民和洽。《国语·周语下》:“上不象天,而下不仪地,中不龢民,而方不顺时,不共神祇,而蔑弃五则。”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和民”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其含义可从字义和典籍用例两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字义解析

  1. “和”的本义

    “和”在《说文解字》中释为“相应也”,本指声音的和谐呼应,引申为调和、协调、融洽等义。如《礼记·乐记》载:“其声和以柔”,强调和谐的状态。

  2. “民”的含义

    “民”指百姓、民众,如《说文解字》言:“民,众萌也”,泛指被治理的群体。

  3. “和民”的合成义

    二字组合指通过调和政策使民众安定和睦,核心是统治者以仁政达成社会和谐。如《周礼·天官·大宰》有“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之说,其中“谐万民”与“和民”意近。


二、典籍中的用例与内涵

  1. 治国理念的体现

    先秦文献常以“和民”为理想统治目标。例如:

    • 《左传·隐公四年》载:“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强调以德政(而非暴政)安抚民众。
    • 《国语·周语》中召公谏周厉王时提出:“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此段虽未直用“和民”,但主张疏导民意以达和谐,与“和民”思想相通。
  2. 与“惠民”“安民”的关联

    “和民”常与相近政策并提,如《论语·学而》中“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其中“爱人”“使民以时”即是通过体恤民力实现和谐。


三、历史语境中的实践意义

在春秋战国时期,“和民”是评判君主能力的标准之一。如《管子·形势解》指出:“人主之所以令则行禁则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恶也……故曰:‘贵有以行令也’”,强调政令需顺应民心方可实现“和民”。


权威参考文献

  1. 《左传·隐公四年》,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国语·周语上》,上海古籍出版社。
  3. 《论语集释》,程树德撰,中华书局。
  4. 《管子校注》,黎翔凤撰,中华书局。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此处标注经典文献版本来源,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和民”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和”(和谐)与“民”(人民)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社会和谐安定、人民和睦相处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1. 社会层面:指国家或地区的人民相互尊重、互帮互助,整体氛围融洽。例如:“这个国家的和民状况非常好”。
  2. 群体或家庭:也可形容团体、家庭内部成员关系和睦,如“和民的团队更易达成目标”。

深层解析

经典出处

使用场景

“和民”既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治理理念,融合了道德教化与群体和谐的双重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

钗分趁便憃昧点笔诋讦定时器遏灭翻然改悔佛手瓜否妇符任附余改途易辙更端官省归标过书故歇铧犁花项护救蛱蝶图继美靖难计入开正困摧乐观李八百列门零露零汤团陵曳买椟盲听毛巾被昧陋鸣镳迷澌破俗软科学睿眷丧主上树拔梯尚书履绳法审克舌子时力尸注首府霜练肃啓炭渣痌切脱涩脱逃瓦利斯群岛和富图纳群岛下挫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