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假设己身为他人。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尝试设身作 杜陵 ,凭轩远望观,则心目中二语,居然出现,此亦情中景也。”
(2).设法脱身。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父下凡诏书》:“ 黄文安 对曰:‘小子问 周锡能 如何设身回来? 周锡能 与小子説曰,他是假办妖壮,投入 新墟 妖营,今在妖营脱身回来。’”
“设身”是汉语复合词,由“设”与“身”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为“假设自身处于某种境遇”,常与“处地”连用构成成语“设身处地”。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及《汉语大词典》释义,该词可分解为以下三方面:
词义结构
“设”指假设、设想,“身”指自身躯体或立场,合指通过想象将自我代入他人情境。这一构词法体现了汉语“动宾结构”的典型特征,强调主体对客体的主动模拟。
出处与语义演变
最早见于《礼记·中庸》“体群臣也”朱熹注:“体谓设以身处其地而察其心也”。此处“设身”已含推己及人的伦理观,后经明清白话文学广泛使用(如《红楼梦》第三十四回“设身处地替你想”),逐渐定型为现代劝喻性表达。
现代汉语用法
当代语境中,“设身”多用于心理共情或逻辑推导场景,例如:“法官需设身考量当事人的实际困境”(《法律修辞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其语法功能以动词性短语为主,后可接“于”“在”等介词引导补语。
“设身”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换位思考
指设想自己处于他人的立场,体谅他人的感受。这一含义强调心理层面的代入,如“设身处地”。
例:清·王夫之在《薑斋诗话》中提到“设身作杜陵”,即假设自己成为杜甫,以理解其创作心境。
设法脱身
指通过策略或方法从困境中解脱。此义项多见于近代文献,如太平天国时期“周锡能假扮身份脱身”的记载。
现代汉语中,“设身”单独使用较少,更常见的是成语“设身处地”。古汉语及特定历史文献中,“设身”可能指“脱身”,需结合语境判断。
(注:以上内容综合了权威词典释义及历史文献用例。)
半照不秋草吃乌饭痾黑屎齿牙余慧大还丹定正坻頽丢脸堆垛死尸恶食范张鸡黍飞蛾投火凤辕附名顾爱官费官话归老黑衣皇书荒宴俭卑讲扬绛云骄敌计疏蓝色楞梅六虱柳叶金障泥隆窳满溢马直跑破鞋前引祈珥穷朴秋鬓人心隔肚皮撒活善罢罢休赦格慴栗手钞顺手四弘薮牧铁桥替古人担忧投顺推诚置腹推断危事伍人无事处乌田纸遐代闲间小行子歇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