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动机论的意思、动机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动机论的解释

在道德评价中主张根据人的主观愿望来确定行为的道德意义的理论。与“效果论”相对。认为人的行为善恶取决于动机是否善良,而与行为所产生的效果无关;判断或评价行为的善恶只须看动机,不必看效果。这种理论割裂了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关系,是片面的。参见“动机与效果”。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动机论是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主张行为的道德价值应通过主观动机而非客观效果来评判。以下从定义、理论特点和评价三方面综合解释:

一、基本定义

动机论认为,行为的善恶完全取决于行为者的内在动机是否善良,与行为产生的实际后果无关。例如,一个人救助他人时若出于纯粹的善意,即使结果造成意外伤害,该行为仍应被判定为道德。

二、核心理论特点

  1. 动机优先性:强调善良意志(如责任感、同理心)是道德义务的根源,而非利益权衡或结果预测。如康德提出的"道德律令",认为道德应遵循"绝对命令"。
  2. 效果无关性:判断行为时仅需考察"为何而做",无需考虑"做了什么"。例如医生全力抢救患者但失败,动机论仍认可其道德价值。
  3. 与效果论的对立:与主张结果至上的效果论形成鲜明对比,两者共同构成伦理学中"动机-效果"二元评价体系。

三、评价与争议

扩展关联

心理学中的动机分类(如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可作为理解伦理动机论的基础,但需注意学科范畴差异:伦理学关注道德判断标准,心理学侧重行为驱动力机制。

网络扩展解释二

动机论(Motivation)是指人们行为的动机或原因分析的理论。该词的拆分部首是「力」和「言」,笔画数为7。动机论源自心理学领域,用于描述人们为何会产生某种行为或采取某种行动的原因。在繁体字中,动机论的写法为「動機論」。 古时候,动机论的汉字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含义是相同的。古代文献中可能会出现「动机论」的其他写法,但它们都指代同一概念。它可以用于分析人们的行为动机、意图和目标。例如,有人进行慈善活动可能是出于同情心的动机,而有人追求成功可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 动机论的一个例句是:研究者使用动机论来解释人类为什么会有自我实现的需求。 动机论还可以与其他词组合成不同的词汇,例如:动机驱动(motivation-driven)、动机因素(motivational factors)、动机分析(motivational analysis)等。 动机论的近义词可以是:动力学(dynamics)、目标导向(goal-oriented)、要求(requirement)等。 动机论的反义词可能是:无动机(lack of motivation)、随意行动(unmotivated action)等。 希望这些回答对你有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本富並視采樵秤衡陈规冲爽穿鍼垂天翼代官黛蓄宕迈弹子涡登第动黏放射形腓字分派拊拂呋喃西林干越高谈雄辩睾芷好会黑蛱蝶璜溪检晒姣色九二肯板兰炷怜宠令丙凌犯六筦龙腾虎踞漏脯充饥乱危沦逸履仁蹈义秘纪民柄名达难凭铙挽扭转乾坤偏异顷者穷山僻壤齐辔日月丽天上腔少年生故蛇蜕守逻输籍法赎绢枢轴私盐相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