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诡的意思、激诡的详细解释
激诡的解释
(1).矫情立异。《后汉书·独行传·范冉》:“ 冉 好违时絶俗,为激诡之行。”《三国志·魏志·和洽传》:“古之大教,务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诡之行,则容隐伪矣。” 清 刘大櫆 《潘在涧时文序》:“ 老聃 、 庄周 ,使为激诡; 商鞅 、 李斯 ,使为变乱。”
(2).标新立异。 金 王若虚 《滹南诗话》卷中:“ 东坡 《雁词》云:‘拣尽寒枝不肯栖。’以其不栖木,故云尔;盖激诡之致,词人正贵如此。”
(3).毁誉过当。《后汉书·班固传论》:“若 固 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 李贤 注:“激,扬也;诡,毁也。”
词语分解
- 激的解释 激 ī 水受阻遏,震荡而涌或飞溅:冲激。激荡。激浊扬清(冲击污水,让清水上来,喻打击坏人坏事,奖励好人好事)。 冷水突然浇淋或冲、泡食物:激酸菜。 鼓动,使人的感情冲动:刺激。激励。 感情冲动:感激。
- 诡的解释 诡 (詭) ǐ 欺诈,奸滑:诡称。诡道。诡诈。诡辩(a.无理强辩;b.逻辑学上指似是而非的论证,如“诡诡论”)。 怪异,出乎寻常:诡异。诡怪。诡秘(隐秘难测)。诡谲。 责成:诡求(责求,索讨,如“诡诡
专业解析
“激诡”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中,其含义可从权威汉语辞书中获得解释。以下是根据多部权威汉语词典对其含义的详细解析:
-
基本释义:激烈而奇异;偏激诡异
- 该词由“激”与“诡”二字组合而成。“激”本义指水流受阻而溅射,引申为猛烈、强烈、偏激;“诡”本义指责求、要求,引申为欺诈、奇异、怪异、违反常情。
- 因此,“激诡”的核心含义是指言行、性情或行为方式激烈、偏激,且带有奇异、怪诞、不合常理的特点。它描述一种既强烈冲动又不同寻常,甚至可能显得乖张、难以理解的状态或行为。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
具体内涵:
- 偏激而怪异: 指人的言论、行为或性格过于极端、激烈,同时表现出奇特的、不合常规的特点。例如:“其行激诡,不为世人所容。” 来源:《辞源》(商务印书馆)
- 矫情立异: 有时含有故意做出激烈、奇异的行为以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意味。指为了显示与众不同而采取过分的、违反常情的方式。来源:《中文大辞典》(中文大辞典编纂委员会)
- 激烈而狡诈(古义): 在更早期的用法中,“诡”可能更侧重其“欺诈、狡诈”的本义,“激诡”可理解为激烈而狡诈。但这种用法在现代理解中已不常见,现代辞书释义更侧重于“奇异、怪异”这一引申义。来源:《重编国语辞典》(台湾教育部)
-
使用语境:
- “激诡”通常用于形容人的性格、言论、行为或处事方式。
- 它是一个带有贬义或批评色彩的词语,常用来描述那些过于极端、不近人情、难以捉摸或刻意标新立异的行为。
- 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书面语或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述中。
“激诡”意指激烈、偏激且奇异、怪诞,不合常理。它形容一种言行举止或性格特质,既表现出强烈的冲动性或极端性,又带有明显的怪异、反常特征,常含贬义,指其矫揉造作或难以被常人所接受。
网络扩展解释
“激诡”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综合多个来源可归纳为以下解释:
1.矫情立异
指故意违背常情或世俗,以标榜独特。例如《后汉书·独行传·范冉》提到范冉“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强调其行为刻意与时代风气对立。这一用法多含贬义,暗含对过度标新立异的批评。
2.标新立异
与“矫情立异”相近,但更侧重刻意追求与众不同。如金代王若虚在《滹南诗话》中评价苏轼诗句时,认为其用词“激诡”即标新立异。
3.毁誉过当
指对他人的评价过于极端,或褒贬失实。《三国志·魏志·和洽传》提到“激诡之行,则容隐伪矣”,说明此类行为易导致虚伪。
使用特点与背景
- 古雅词汇: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
- 多含贬义:常形容刻意反叛常规、缺乏自然的行为或言论。
- 文献出处:主要源自《后汉书》《三国志》等史书及诗话评论。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例句或历史语境,可参考《后汉书》《滹南诗话》等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便章鄙昧黪黩畅遂抽泣榱椽村妪带量当匈灯事吊笼踧蹜第一人称动撼恶化恶事负籣割臂之盟更法官官孤诚过悔蛊症怀故昏懵活路弧张简微津通獧利獧子巨鳞缭眺零雀六代龙阵风鸾鹤忙促闹着玩溺篑谦恭下士秋收东藏诎节舐皮论骨食肉式昭首下尻高衰当益壮司农仰屋诉幅天伦之乐通理涂柑土族语伟彦雾幕贤获霞缛云絪遐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