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名节的意思、砥砺名节的详细解释
砥砺名节的解释
砥砺磨练,立名立节。《晋书·夏侯湛传》:“论者谓 湛 虽生不砥礪名节,死则俭约令终,是深达存亡之理。” 宋 王禹偁 《上史馆吕相公书》:“今馆中之士先进者,有若金部员外郎 安德裕 ,左司諫兼直祕阁 宋泌 ,皆砥礪名节,老于文学。” 明 刘元卿 《贤奕编·廉淡》:“吾辈读圣贤书,论居官治民之法,孰不欲砥礪名节哉。”
词语分解
- 砥砺的解释 磨刀石 崦嵫之山;其中多砥砺。;;《山海经;西山经》 ∶磨炼砥砺革命意志 ∶勉励互相砥砺详细解释亦作“ 砥厉 ”。.磨石。《山海经·西山经》:“西南三百六十里,曰 崦嵫之山 …… 苕水 出焉,而西流
- 名节的解释 名誉与节操。出处:《汉书·龚胜传》:“二人相友,并著名节。” 晋 李密 《陈情事表》:“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晋书·吕光载记》:“欲全卿名节 ,不使贻笑将来。”
专业解析
砥砺名节(dǐ lì míng jié)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指通过严格磨练自身,不断提升道德修养,以追求高尚的名誉和坚贞的节操。以下是详细释义:
一、字义解析
- 砥砺
本义为磨刀石(《说文解字》),引申为磨炼、锻炼。如《荀子·性恶》云:“钝金必将待砻厉(砺)然后利”,比喻通过艰苦修行提升自我。
- 名节
“名”指声誉、德行,“节”指气节、操守。合指个人品德与社会声誉的统一体(《汉语大词典》),如《汉书·贾谊传》强调“节操”为立身之本。
二、整体释义
该成语强调以自我鞭策的方式修养品德,追求如玉石般高洁的品格。其行为逻辑包含:
- 内在修养:通过克己、反思、践行伦理规范(如儒家“慎独”)提升道德境界;
- 外在实践:在逆境中坚守原则(如文天祥拒降),以行动维护人格尊严;
- 目标导向:最终达成个人价值与社会认同的统一(《中国伦理思想史》)。
三、文化渊源
源于传统儒家思想对“君子人格”的追求:
- 孔子主张“见贤思齐”(《论语·里仁》);
- 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孟子·滕文公下》);
- 宋明理学强化“存天理,灭人欲”的修身观(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四、现代诠释
在当代语境中,该词强调:
- 职业道德:如公职人员廉洁奉公(参考《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 社会责任:知识分子坚守学术良知(如抵制学术不端);
- 文化传承:延续“重义轻利”的传统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内涵)。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对“名节”的释义
-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关于“砥”“砺”的考据
- 《中国伦理思想史》(罗国杰主编)对儒家修身观的论述
-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对党员干部“锤炼品格”的要求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要义》(教育部纲要文件)
网络扩展解释
“砥砺名节”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dǐ lì míng jié,含义为通过磨炼自身来树立名誉与节操,强调以高尚的品德要求自己。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砥砺”:原指磨刀石,引申为磨炼、锻炼;
- “名节”:名誉与节操。
成语整体意为通过不断自我约束和提升,坚守清廉正直的品格。
2.出处与用法
- 典故来源:出自《晋书·夏侯湛传》,原文提到“论者谓湛虽生不砥砺名节,死则俭约令终”,后多用于褒扬品行高尚之人。
- 语法结构:动宾式成语,常作谓语,含褒义。
3.示例与应用
- 明代刘元卿在《贤奕编·廉淡》中写道:“吾辈读圣贤书,论居官治民之法,孰不欲砥砺名节哉?”体现对为官者清廉品行的期许。
- 适用于形容个人或群体通过自律提升道德修养的场景,如“他一生砥砺名节,深受敬重”。
4.近义词
- 修身洁行、砥节砺行
(注:不同语境下侧重点可能略有差异)
此成语多用于正式语境,强调通过实际行动维护名誉与原则,具有积极的价值导向。
别人正在浏览...
艾绶懊惜白鱼登舟宾飨承构冲橹春典当难颠动滴涟涟迪斯尼乐园钝惛顿愚愕愕阨狭放任肺札佛曲概要干首高旻公券官封诡态古籀醢醓汉经厂耗爆花成蜜就萑苇翚甍教正寄愁籍马旌幡尽致勑额老年尊漏洞百出卖嘴皮子帽套民富国彊丕然破烂谦慤青缸热补塞人散澹神谟庙筭折身受胎痠痛宿地停务托好维绳五袴谣祥星叶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