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上疏的意思、上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上疏的解释

[present memorial to the throne] 臣子向帝王进呈奏章

上疏言时事

详细解释

(1).臣下向皇帝进呈奏章。《史记·武帝本纪》:“ 齐 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然无验者。” 唐 杜甫 《遣兴》诗之四:“上疏乞骸骨,黄冠归故乡。”《新五代史·明宗纪论》:“当是时,大理少卿 康澄 上疏言时事。”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七章第一节:“ 朱元璋 假托有星变,得杀大臣应灾,把 李善长 和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一起杀掉,这年 善长 已经七十七岁了,一年后有人替他上疏喊冤。”

(2).指奏章。《汉书·董仲舒传》:“ 仲舒 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所著赋、颂、铭、誄、问、注、哀辞、书、论、上疏、遗令凡十六篇。”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上疏(shàng shū)是古代中国臣子向帝王呈递书面意见或建议的一种正式文书形式,也是这一行为的统称。其核心含义是通过书面形式向君主进言,内容多涉及治国策略、政策谏议、民生疾苦或弹劾官员等。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背景及文体特征三方面详细解析:


一、词典释义

  1. 动词性

    指臣子撰写并呈递奏章给皇帝的行为。

    《汉语大词典》释为:“臣下向皇帝上书陈述意见。”

    《古代汉语词典》强调其“分条陈述”的特点,区别于一般书信的随意性。

  2. 名词性

    指呈递的文书本身,属奏议类文体。

    《文体明辨》归类为“奏疏”,需遵循固定格式,如开篇写“臣某谨奏”,结尾用“谨疏以闻”。


二、历史演变与制度背景


三、文体特征与写作要求

  1. 结构严谨:分引言(述事由)、正文(陈观点)、结语(表忠谏)三部分。
  2. 语言风格:
    • 敬语系统严格(如“伏惟”“圣鉴”);
    • 论据多引经典(《尚书》《春秋》为常见依据)。
  3. 功能分类:
    • 奏疏:常规政策建议;

      弹章:检举官员过失;

      谢表:感恩或请罪(如苏轼《谢量移汝州表》)。


四、文化意义与现代关联

“上疏”制度是古代言路畅通的象征,体现“以文治国”理念。其精神延续至现代公文体系(如“议案”“建议书”),而“上疏直谏”更成为士大夫气节的代名词,常见于历史研究及文学创作(如《大明王朝1566》剧情主线)。


参考文献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
  3.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
  4.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5. 《明史·海瑞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6.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7. 卜宪群《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社科文献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上疏”是中国古代官员向君主进呈奏章的文书形式,主要用于规谏、陈情或议政。以下为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上疏”指臣子向帝王提交奏章的行为,既是动词(进谏动作),也可作名词(指奏章本身)。其内容多涉及治国建议、政策批评或人事举荐,具有机密性和正式性。

2.历史背景与用途

3.词义扩展与结构

4.经典用例

5.文化意义

作为古代政治沟通的重要方式,“上疏”体现了儒家“以道事君”的思想,如萧望之谏元帝选贤任能,彰显文臣的伦理责任。

“上疏”是兼具实用性与政治伦理的文书形式,其历史演变和多样用途反映了古代官僚体系的特点。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格式,可查阅《汉书》《新五代史》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皑雪翱翔拜慰薄片卜日差樊惝罔储偫此家棣友动脉注射犯分泛然风挛風鑽吩呶伏旱格不相入嚎春鹤井画幡回许豆晖暎家庙截翦籍馆九隩记注官巨变苣蕒菜军礼氪灯匡教奎踽怜我怜卿鳞鳞緑丛率心蟊螟孟劳密院破关檠榜秦雍软丢答撒坫箑蒲身状数码相机私侍汰择憛悇挑包调三窝四推荡琬液韦袍威壮霄翰屑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