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板笏的意思、板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板笏的解释

即笏,手板。《初刻拍案惊奇》卷七:“ 玄宗 问道:‘尊师有道术,可使朕到月宫一游否?’ 法善 道:‘这有何难?就请御驾启行。’説罢,将手中板笏一掷,现出一条雪鍊也似的银桥来,那头直接着月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板笏是古代中国官员朝会时手持的一种礼仪器物,由板(又称“手板”或“笏板”)与笏组合而成,主要用于记录旨意或书写奏事提纲,兼具礼仪与实用功能。以下从形制、用途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详细释义:

一、形制与材质

  1. 基本结构

    板笏通常为狭长薄片状,上窄下宽,长度约一尺余(约23–30厘米),宽度可单手执握。早期以竹、木制成,后期发展出玉、象牙等材质,以区分官阶等级。例如《礼记·玉藻》载:“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

  2. 演变特征

    唐代以后,笏板逐渐简化,以木质为主,表面可涂漆或镶嵌装饰。明代《大明会典》规定五品以上官员用象牙笏,六品以下用槐木笏。

二、核心功能

  1. 礼仪象征

    官员面圣时双手执笏躬身,以示尊卑有序。《晋书·舆服志》称:“手执笏板,记事受命”,凸显君臣之礼。

  2. 记事工具

    笏板可书写奏事要点,避免遗忘。《释名·释书契》载:“笏,忽也,备忽忘也。”官员以纸贴于板面记录,退朝后整理成文。

三、文化内涵

  1. 身份标识

    不同材质对应不同官阶,如宋代《宋史·舆服志》规定:“三品以上玉笏,五品以上象笏,九品以上木笏。”

  2. “执笏”的引申意义

    “执笏”一词后衍生为仕途的代称,如白居易诗云:“何言巾上泪,乃是执笏心。”

四、历史沿革

板笏自周代起源,盛行于汉唐,至清代废止。其形制与使用规范被历代典章文献系统记载,如《唐六典》《明会典》等,成为研究古代官制与礼仪的重要实物依据。


参考资料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释义及《礼记》《晋书》引文
  2. 《中国古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笏板制度考
  3. 《辞源》(第三版)笏字条目
  4. 《释名疏证补》(清代王先谦注)
  5. 《宋史》《大明会典》舆服志章节

网络扩展解释

"板笏"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释

板笏(拼音:bǎn hù)即古代官员使用的"笏",又称"手板",是臣子面见君王时手持的狭长板状物,用于记录或提示朝奏内容。材质多为玉、象牙或竹木,不同材质体现官员等级差异。

文化引申

在成语或文学中,板笏可象征官职或礼仪规范。例如《初刻拍案惊奇》描写道士叶法善将板笏化作银桥,连接月宫,突显其法器功能。部分资料(如)提到其引申为"掌管教育的人或机构",但此说法较少见于其他文献,可能为特定语境下的比喻用法。

使用场景

  1. 历史文献:多用于描述古代官员仪态或道教法术。
  2. 现代研究:常见于古典文学、礼仪制度相关论述。

建议进一步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初刻拍案惊奇》原文(卷七)了解详细用例。

别人正在浏览...

扁骨傧赞避灶补削不自量舂粮充闾冲爽大机诞生大同江低密访引翻悔讽胁冯至纷轮赶快革枭公冶长鼓石寒姿覈理华椷黄碌换言之胡铺搭接驳阶廊景胜金箓云签籍死屐响君门沮屈剌子敛服离世刘贾龙须菜螺子墨马犀马足明熀熀弥甥蓦驳欺忽曲悟侍妾适销视篆簨虡铜井童叟透泄乌珠险陂显迹销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