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鸣叫;嘶叫。 宋 吴淑 《蝉赋》:“乘凉风以翾翥,应白露而鸣嘶。” 宋 范成大 《初入峡山效孟东野》诗:“ 峡 马类黄狗,不能长鸣嘶。”
“鸣嘶”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míng sī,其核心含义为鸣叫与嘶叫,通常用于描述动物(如鸟、蝉、马等)或自然声响。以下是详细解释:
古代文献:
现代用法: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更常见于古诗文或特定文学语境。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宋代诗词集。
鸣嘶是一个汉字词汇,形容声音高亢而尖锐,多用于形容动物的叫声。
鸣嘶的部首是鸟,总笔画数为21。
鸣嘶这个词的来源比较明确,其中的“鸣”指的是动物发出的声音,而“嘶”则表示声音尖锐而刺耳。
鸣嘶这个词的繁体形式为「鳴嘶」。
在古时候,鸣嘶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目前并没有找到确切的古代写法。
1. 夜晚的森林中,猫头鹰发出一声鸣嘶,使人毛骨悚然。
2. 他手中的汽车刹车,发出一连串的鸣嘶声。
鸣嘶与其他词汇可以组成一些相关的词语,如:
1. 鸣叫:指动物发出声音。
2. 嘶鸣:形容声音尖锐而刺耳。
3. 鸣声:指动物发出的声音。
与鸣嘶意思相近的词汇有:
1. 啼叫:形容动物或鸟发出声响。
2. 呼啸:形容风、汽车等发出高亢的声音。
3. 叫嚣:形容声音尖锐而大。
与鸣嘶意思相反的词汇有:
1. 寂静:表示没有声音或安静的状态。
2. 悄无声息:指没有任何声音。
3. 静默:表示没有声音或不发出声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