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死的意思、得死的详细解释
得死的解释
(1).谓得人效死相助。《汉书·朱博传》:“已许 孔乡侯 有指。匹夫相要,尚相得死,何况至尊! 博 唯有死耳!”《资治通鉴·汉哀帝建平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得死,谓得其死力。一曰:得其相为死也。”
(2).谓得善终。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四:“﹝客问 浮休子 曰:﹞‘ 郑愔 为选部侍郎何如?’答曰:‘ 愔 猖獗小子,狡猾庸人也……既无雅量,终是凡材,以此求荣,得死为幸。’后果谋反伏诛。”
词语分解
- 得的解释 得 é 获取,接受:得到。得失。得益。得空(恘 )。得便。得力。得济。心得。 适合:得劲。得当(刵 )。得法。得体。 满意:得意。扬扬自得。 完成,实现:饭得了。得逞。得志(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可
- 死的解释 死 ǐ 丧失生命,与“生”、“活”相对:死亡。死讯。死刑。死囚。死棋。死地。生离死别。死有余辜。 不顾生命:死志(牺牲生命的决心)。死士(敢死的武士)。死战。 固执,坚持到底:死心塌地。死卖力气。 无
专业解析
“得死”是一个带有强烈贬义色彩的汉语词汇,通常用于口语或方言中,表达极度的厌恶、愤怒或诅咒。
-
基本释义与用法:
- 词义: 表示某人或某事极其令人憎恶、无法容忍,以至于应当死去或遭受极重的惩罚。核心含义是“(因行为恶劣)该死”、“(令人痛恨)到极点”。
- 词性: 形容词性短语(常作谓语或补语)。
- 感情色彩: 极其强烈的贬义、诅咒意味。使用时带有浓烈的斥责、咒骂情绪。
- 例句:
- 这个骗子专门坑害老人,真得死!(表达对骗子行为的极度憎恨,认为其应当受到死亡的惩罚)
- 他做出这种伤天害理的事,简直得死了!(强调行为恶劣程度之深,令人发指)
-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得死啊!(带有责骂、诅咒的语气,表达极度的不满)
-
构词分析:
- 得: 在此结构中,并非表示“获得”,而是作为一个助词或副词性成分,起到强调程度或结果的作用,类似于“必须”、“实在”、“非常”的意思,用于加强语气,表示“到了……的地步”。
- 死: 本义指生命的终结。在这里用作程度补语,表示达到了极端、顶点、无以复加的程度,引申为“极点”、“透顶”。与“得”结合,构成“得死”结构,表示“(坏、可恶)到了极点”、“(令人厌恶)到了该去死的地步”。
-
来源与依据:
- 该词虽非现代标准汉语书面语中的高频词汇,但在多个方言区(如北方方言、部分南方方言)的口语中广泛存在,尤其在表达强烈诅咒或责骂时使用。其结构“得 + 形容词/动词(作补语)”是汉语中常见的表示程度或结果的格式(如“好得很”、“累得慌”、“气得发抖”)。
- 其含义和用法可以在大型权威汉语辞书中找到依据。例如,《汉语大词典》对“得”作为助词表示程度或结果有详细解释,对“死”用作程度补语表示极点也有收录。相关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中“得”和“死”的条目(来源:《汉语大词典》)。
-
现代使用注意:
- “得死”是一个非常粗俗、不礼貌的表达,含有强烈的诅咒和攻击性。在正式场合、书面语或需要保持礼貌的交流中绝对禁止使用。
- 即使在非正式的口语中,也应谨慎使用,因为它极易冒犯他人,引发冲突。通常只用于表达对极端恶劣行为或人物的极度愤慨。
“得死”是一个口语化、方言色彩浓厚的贬义短语,意为“(因极其恶劣、可恨而)该死”、“(坏、可恶)到了极点”。它由助词“得”(表程度/结果)和程度补语“死”(表极点)构成,表达强烈的诅咒、责骂和厌恶情绪。使用时需极其注意场合和对象,避免在正式或需要礼貌的场合使用。
网络扩展解释
“得死”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有双重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核心含义
-
得人效死相助
指获得他人拼死效力或支持。此义项源自《汉书·朱博传》记载的典故:朱博在政治危机中强调“匹夫相要,尚相得死”,表明普通人结盟尚能誓死互助,引申为对忠诚的极致表达。
-
得善终
指获得好的结局或自然寿终。唐代张鷟《朝野佥载》中以郑愔谋反被诛为例,用“得死为幸”反讽其未能善终,侧面印证该词可表“善终”之意。
二、语义辨析
- 历史用例:汉代多用于政治军事语境,如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时解释为“得其死力”;唐代则扩展至对人生结局的评价。
- 现代适用性:该词已罕见于现代汉语,多见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学创作场景。
建议需深入理解时,可查阅《汉书》《朝野佥载》原文及胡三省注疏(来源:、2、6、7)。
别人正在浏览...
白衣宰相雹霰布囊猜量常满尊储稸嘟呐薾靡泛查風警風散偾将伏辨纲银法榾柮归老绲同恨相知晚和吟昏暝胡说乱道加兵假根叫啕警策辞蠲复橘化为枳烤肉克获恳谢礼宪鹿车共挽洛神珠卖约迷徒靡迆弄管调弦旁行偏劳瞥覩牵裳嵌谷轻贷侵没去杀撒溺上口字瘦硬顺备枢纽説大话使小钱书髓松菊主人腾驹头上土室万丈煨乾就湿文错西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