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木柴块,树根疙瘩。可代炭用。 前蜀 贯休 《深山逢老僧》诗之一:“衲衣线粗心似月,自把短锄锄榾柮。” 宋 陆游 《霜夜》诗之二:“榾柮烧残地炉冷,喔吚声断天窗明。” 清 曹寅 《和静拙翁围炉原韵》:“絶塞穹庐火,山堂榾柮炉。” ********* 《出奔》一:“同村同姓的闲人等,当冬天农事之暇,坐上香火炉前去烤榾柮火。”
(2).泛指根部。
“榾柮”(gǔ duò)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通常有两种解释:
基本含义
指木头块、木柴碎片或短小的木桩,尤其指用于烧火的碎木。例如在方言中,可能用“榾柮火”形容用碎木块燃烧的小火堆。
文学意象
古代诗词中偶见其身影,如宋代诗人陆游《霜夜》中“榾柮烧残地炉冷”一句,描绘了用碎木取暖的冬日场景,赋予其质朴的生活气息。
注意: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出现在特定方言或文学语境中。若您遇到其他语境中的用法,可能需要结合具体上下文进一步分析。
榾柮(gǔ duò)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拆分为榾(gǔ)和柮(duò)两个部分。
榾的字形由木字旁和固本义构成,表示强壮、坚固之意。柮的字形则由木字旁和果本义组成,表示树木被削去树干后残留的部分。
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指的是农村中用来将磨成粉末的谷物进行过滤的工具。在旧时农田中,人们常常使用榾柮这种工具来抛射磨碎的米粉或面粉来剥离杂质,确保食物的干净和纯净。
榾柮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榖柮,只是在字形上稍有不同,但意义完全相同。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榾的写法为「木」,没有任何变形的部分。而柮的写法为「㗊」,也是由木字旁和果本义组成的。这两个字在现代汉字写法中仍然保留,只是字形的垂直方向相对于古时候略有偏移。
例句:
1. 他用榾柮将磨碎的米粉抛射到空中,让杂质尽可能地剥离。
2. 农民在田地里忙碌着,将割下的庄稼用榾柮进行过滤,以确保食物的品质。
组词:榾柮机、榾柮布、榾柮工具
近义词:滤粉器、粮食过滤器
反义词:污染物
班僚班组包修不顿才可蚕头鼠尾岑锐澈亮淳正疵咎徂暑打抖第三産业耳垂二张偾踣坟烛腐蚀阁落恨五駡六化度寺碑花罽荒政桓伊笛鹘鸰眼机括惊颷廑注旧窠救息籁竽趔趄而行李后主陵聚理行麻酱迷胡幂级数溟洲闹鬨昵宴毗戏亲骨肉齐物淇溪睿幄儒经桑果删订时馔侍子霜艳探本溯源贪婪无厌歪曲畏怯蚊幌寤然湘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