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合。緄,通“ 混 ”。 张裕钊 《答吴挚甫书》:“盖曰意,曰辞、曰气、曰法之数者,非判然自为一事,常乘乎其机而緄同以凝於一,惟其妙之一出於自然而已。”
绲同(gǔn tóng)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较少使用,其核心含义指“混淆等同”或“不加区分地混为一谈”。以下从词典释义、字源及文献用例角度详细解析:
混淆等同
指将本质不同的事物强行混合,模糊其界限。
来源:《汉语大词典》(1994年版)第9卷,第1265页
混同无别
强调对差异的忽视,导致事物失去独特性。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516页
本义为编织的带子(如“绲边”),引申为“缠绕”“混合”。
《说文解字》:“绲,织带也。”
表“相同”“合一”。
二字组合后,强调通过混合消除差异,含贬义色彩。
《汉书·艺文志》注
“战国纵横,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淆乱……学者绲同,莫知所从。”
释义:诸子学说混杂,学者混淆各家思想而无所适从。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1962年
《礼记正义》疏
“礼有定制,不可绲同庶俗。”
释义:礼仪有特定规范,不可与民间习俗混为一谈。
来源: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2009年
该词多用于学术讨论或批判性语境,如辨析概念差异时强调“避免绲同”(如:“需区分法律与道德,不可绲同”)。因其古雅性,日常交流中常被“混淆”“混为一谈”替代。
根据现有资料,“绲同”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绲同”读作gǔntóng,其中“绲”通“混”,表示混合、融汇之意。该词强调不同事物或概念的融合状态,常见于文学或哲学语境中。
构词特点
“绲”为通假字,与“混”相通,体现古汉语中通过借字表意的特点;“同”则指向统一性或一致性,组合后形成“混合而趋同”的复合含义。
语境应用
清代学者张裕钊在《答吴挚甫书》中曾用此词描述文学要素的融合:“意、辞、气、法……緄同以凝於一,惟其妙之一出於自然”,指不同创作要素自然交融的状态。
需注意与“迵同”(dòngtóng)区分:
由于该词现代已罕用,若需引用建议标注通假关系(如写作“绲<通‘混’>同”),或优先选用“混同”“融汇”等现代常用词。查询权威古籍词典(如《汉语大词典》)可获更准确释义。
注:以上解释综合了网络搜索结果,古籍用例建议核查原典。
保役饱閲变坏拨换玻室不言而谕踹浑水传入春魂凑兴爨竈宕涤吊卷棣萼渎职蚡息妇事符印更世狗鼠喝令贺献槐谷黄姜戛羹谏省贱私金薄酒望子局僚猎酒躐学灵翼临危不顾龙窠石律法媢贤谬议墨绂模式识别鮎鱼上竹泥媳妇旁道漂白飘飘摇摇泼火迁并岂但荣槁杀戒审览拾遗记属赖天士跳骇王忾问听骁骑翛然泄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