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打冤家的意思、打冤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打冤家的解释

旧时某些少数民族地区称为报冤仇而发生的械斗。《中国歌谣资料·苗歌一》:“月下蹋歌头上花,插柳避人为爱他。固麦呵交寻常事,我郎不怕打冤家。”原注:“固麦,吃饭;呵交,饮酒。”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打冤家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主要指旧时中国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如四川、云南一带的彝族)因家族或部落间的仇恨而发生的械斗行为。其核心特征是以血缘宗族为纽带,通过武力冲突解决积怨,具有鲜明的宗法性和地域性色彩。以下是详细释义:


一、词义解析

  1. 基本定义

    “打冤家”指因世仇或新怨引发的家族、部落间有组织的武力对抗。参与者通常为同宗族成员,冲突目的多为复仇、争夺资源或维护家族荣誉,而非领土扩张。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

  2. 社会背景

    这一现象多见于明清至近代的彝族(诺苏支系)社会。在缺乏中央司法管辖的土司制度下,家族矛盾常通过“德古”(调解人)调解,调解失败则演变为械斗,形成循环复仇。

    来源:《中国少数民族风俗志》(民族出版社,2006年)


二、文化特征

  1. 血亲复仇性

    冲突双方以父系血缘为纽带,仇怨代际传递,形成“父仇子报”的伦理规则。例如凉山彝谚称:“不护一穗谷,十穗被割光;不报一个人,全家被杀光。”

    来源:《凉山彝家的巨变》(商务印书馆,1995年)

  2. 仪式化械斗

    械斗前需经占卜、祭祀,过程中存在约定俗成的规则(如不伤妇孺、停战协商等),体现原始习惯法的约束力。

    来源:《彝族习惯法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


三、历史演变与消亡

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和现代司法体系的建立,“打冤家”逐渐被法律调解取代。例如1956年凉山民主改革后,政府通过“团结爱国公约”彻底废止了这一习俗。

来源:《当代彝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9年)


四、文学中的体现

作家阿来在小说《尘埃落定》中描绘了藏族土司间的械斗场景,其模式与“打冤家”高度相似,反映了多民族交界地区的共性社会形态。

来源:阿来《尘埃落定》(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网络扩展解释

“打冤家”是汉语中的一个词汇,主要用于描述旧时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因冤仇引发的械斗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历史背景与使用场景

  1. 少数民族习俗:常见于苗族、彝族等地区,例如《中国歌谣资料·苗歌一》中记载“我郎不怕打冤家”,反映了苗族青年在械斗中的态度。
  2. 表现形式:通常以群体械斗为主,可能涉及武器冲突,目的是通过武力解决宿怨或争夺资源。

延伸含义

权威性说明

以上解释综合了汉典、查字典等权威来源,以及民俗文献中的例证。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阅《中国歌谣资料》等原始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敖库边琐表海彪蒙策学刬袜抽丁拔楔床下安床凼子彫棠钉疽煅烧二拇指头发虑反辞斐变夫君刚纔耕斸顾笔含收滑移回恩贿买忽漭缴缠急困金铺郡丞慨忼两周连帅领取碌乱木皇辗轹派不是泮然仆散齐吹青鸠秋厉求职铨次搉场山乡讪笑失日死马医素带岁景蜕化变质威酷隈隩文政窏洝芜蒌粥诬民下地幔校短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