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转告。《国语·越语下》:“ 王孙雒 曰:‘子 范子 将助天为虐,助天为虐不祥。 雒 请反辞於王。’” 韦昭 注:“请以辞告 越王 。”
(2).反复叙说之辞。如《楚辞》中的“乱曰”、 荀子 赋中的“小歌”。《荀子·赋》:“与愚以疑,愿闻反辞。” 杨倞 注:“反辞,反覆敍説之辞。犹楚词‘乱曰’。”
(3).谋反的供辞。《史记·李斯列传》:“使者来,会丞相下吏, 赵高 皆妄为反辞。”
反辞是古汉语修辞术语,指通过自问自答或反向设问的方式强化表达效果的语言形式,常见于先秦典籍与议论文体。其核心特征与释义如下:
设问应答
指说话者先自行设问,随即给出答案,以突出论点或引发听者注意。如《战国策》中苏秦游说时常用“岂非……乎?然……”句式,通过自我设问增强说服力(来源:《汉语大词典》第7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页5123)。
反向诘问
以反问形式表达确定含义,实则无需回答。例如《史记·项羽本纪》:“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通过反诘强化“天命亡我”的结论(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年,页387)。
参考文献
“反辞”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种解释:
指通过言辞传递信息或请求,常见于古代文献。例如《国语·越语下》中,王孙雒请求“反辞于王”,即希望将意见转告越王。
特指古代文体中的总结性段落,如:
指涉及谋反罪行的供述或诬告内容。如《史记·李斯列传》记载,赵高曾伪造李斯的“反辞”作为谋反证据。
部分资料(如、7)提到“反辞”与修辞手法“反语”(即说反话)相关,但此用法未见于权威古籍注解,可能为现代引申或误用,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牓眼苞藏背理程顿椿舍丹菊地面站丁珰定鼎顶盘匪民焚膏坟烛斧钺之诛干步媾合鬼州何穷夹箔幛结缨丌官击马集纳敬服鸡素巨溟儁彦具折狼艰狈蹶狼跱览省敛笑鹿场麻点满城风雨枚枚南之威凝锦偏背请祷秋照渠渠飒白神林史册史论士敏土思理私酝速射恬安天纪投石下井婉慧现代评论派香姜阁相竞小菜饭谐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