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下地幔的意思、下地幔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下地幔的解释

[lower mantle] 深度大约在1000公里以下的地幔的部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下地幔

在汉语词典中,“下地幔”指地球内部结构中介于地幔下部与地核之间的圈层。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该词属地质学专业术语,定义为“地幔中位于上地幔之下、深度约670公里至2900公里的部分”。其核心含义强调其作为地幔深层区域的物理位置与地质属性。

从地球科学角度,下地幔具有以下特征:

  1. 物质组成:主要由硅酸盐矿物(如布里奇曼石、钙钛矿结构)及金属氧化物构成,因高压环境呈现高密度固态。据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其密度约为4.5-5.5 g/cm³,占地球总质量的49% 。
  2. 物理状态:虽为固态,但在长期地质时间尺度下可发生缓慢对流,驱动板块运动。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指出,其温度范围约1900°C至4000°C,压力达24-136 GPa 。
  3. 分层结构:与上地幔以地震波速突变的“间断面”(670公里深度)为界,下方延伸至古登堡界面(地幔-地核边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观测表明,该层存在D''层(核幔边界上方约200公里),具复杂热化学异常结构 。

科学意义:下地幔的物质循环影响地磁场稳定性与火山活动。例如,地幔柱可能源于核幔边界的热上升流,与夏威夷火山链等热点现象相关。其研究依赖地震层析成像等技术,为理解地球演化提供关键依据。


来源说明:

网络扩展解释

下地幔是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下地幔(lower mantle)是地幔的下半部分,位于上地幔(橄榄岩带)与地核之间。根据地震波探测数据,其深度范围一般为660-2900公里,厚度约2230公里。

二、结构与特性

  1. 物质组成
    主要由固态的硅酸盐岩石构成,含铁镁矿物比例较高,成分相对均一。

  2. 物理状态
    在极端高温(约3000°C)和高压(130万大气压)环境下,岩石呈现塑性固态,可能发生缓慢对流。

  3. 地震波特征
    地震纵波在此层的传播速度从13.6 km/s逐渐增至24 km/s,横波速度则从7.3 km/s增至13.6 km/s。

三、研究意义

四、延伸对比

圈层 深度范围(公里) 物质状态
上地幔 35-660 部分熔融(软流圈)
下地幔 660-2900 塑性固态
外核 2900-5100 液态金属

注:数据综合自。

别人正在浏览...

百喙如一鳖肉禀生采名操介昌黎陈力侈窳畴合刺船呆重钿花迭忙断道遁五反暴改玉改步给食公断馆宾惯一鼓手红丝户调回归线火师假意郎巾棱光粮料例话柳毬轮训绿色食品目摄男女平等蹑足潜踪喷浆坡田奇材耆俊搉沽羣蝨处裈中辱莫丧主申咏世及使料所及疏惰颂箫探策恬澹薙灭惟肖象法衔箭贤桀遐圻席纠系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