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历险。《三国志·魏志·管宁传》:“经危蹈险,不易其节。”
(2).指冒险。 清 沉用济 《黄河大风行》:“男儿勿恃胆气粗,要知蹈险非良图。”
蹈险(dǎo xiǎn)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亲身经历危险或冒险,强调主动涉足险境的行动。以下从权威词典角度解析其详细释义与用法:
《汉语大词典》
释为“冒险;置身于危险之中”。
示例:
“将士蹈险而进,终克难关。”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2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释为“冒着危险”,侧重行为的目的性。
示例:
“为探真相,他甘愿蹈险深入敌营。”
行为主动性
“蹈”本义为“踩踏”,引申为主动踏入;“险”指危险境地。二字组合突出主动选择并承担风险的行为,如:
“科研工作者常需蹈险探索未知领域。”
书面语体色彩
属书面用语,多用于正式语境或文学表达,如:
“孤军蹈险,志在必得。”(军事文献)
常见搭配
清代黄宗羲《明儒学案》载:“君子蹈险而能顺命。” 体现传统语境中对“险”的积极应对态度。
词汇 | 侧重角度 | 情感色彩 |
---|---|---|
蹈险 | 主动踏入危险 | 中性/略带褒义 |
冒险 | 行动本身的风险性 | 中性 |
涉险 | 进入危险区域 | 中性 |
《后汉书·班超传》:
“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今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遂将吏士往奔虏营。”
(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即蹈险精神的典型体现。)
现代语境:
用于讴歌英雄事迹,如消防员“蹈险救援”、探险家“蹈险探秘”等。
“蹈险”凝练表达了人类面对危险时的勇气与决断力,其权威释义及历史用例印证了该词在汉语中的深厚文化根基。
“蹈险”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历险
指经历危险或艰难的环境,强调实际经历的过程。例如《三国志·魏志·管宁传》中“经危蹈险,不易其节”,即描述在危难中坚守节操的经历。
冒险
指主动涉足危险的行为,带有主观选择意味。如清代沈用济诗句“要知蹈险非良图”,劝诫人们不要轻率冒险。
近义词:涉险、历险;反义词:避险、求稳。
白兔记逼嫁步履查房倒蹅门刁婆洞明短叹长吁匪昵奉身分进负薪救火哽恨官阶馆室滑旱冰践盘金玉赍献凯唱烤饼款陈款关滥伪敛唇琉精离相平等龙城乱子满山遍野末那楼谋议南屏骈溢披麻皮靴酺聚乾薪期度勤介穷原竟委区区小事禳禜阮生恸阮宗山堂香水圣贤生厌失日疏理诵斥完卵窝囊相午达无缚无害都吏香稌消摇小祖宗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