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女子的发髻式样。《礼记·内则》“男角女羈” 汉 郑玄 注:“午达曰羈也。” 孔颖达 疏:“今女剪髮留其顶上,纵横各一,相交通达,故云午达。”
(2).谓融汇贯通。 清 刘大櫆 《翰林侍讲张君墓志铭》:“研究诸经,而于《周礼》,尤为交通午达。”
午达(wǔ dá)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纵横相交的十字形路径”,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本义与字形溯源
“午”在甲骨文中象形为“舂米棒槌”,后引申为“纵横交错”㈠。如《周礼·秋官》载:“午贯以象地”,郑玄注:“一纵一横曰午”㈠;“达”表示通达、贯通。二字结合指“纵横交错且四通八达的道路结构”,即十字路口㈡。
文献用例与语境
引申与演变
由“道路交错”引申为“事物相互贯通、无所阻碍”的状态。如清代学者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释:“午达者,纵横相通之谓”㈤,强调其通达无碍的特性。
来源说明(基于权威辞书与古籍):
㈠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卷第789页。
㈡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102页。
㈢ 《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㈣ 《史记》(点校二十四史修订本),中华书局,2013年。
㈤ 《广雅疏证》,[清]王念孙,中华书局影印本。
“午达”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有所区别。以下是综合各类权威资料的详细解释:
古代女子的发髻式样
最早见于《礼记·内则》郑玄注,指女子剪发后在头顶保留交叉的头发,形成“午”字形状的发髻。这种发式被称为“羈”或“午达”,象征纵横通达的样式。
融会贯通
清代文献如刘大櫆的《翰林侍讲张君墓志铭》中,引申为对学问或事物的透彻理解,强调贯通性与综合性。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礼记注疏》或清代考据类文献。
爱琴海哀石百蔬百执事北人播布不惬不溯既往垂裕村材寸敬滇剧點青帝晖督索峨弁耕道国难果人合室合遝夹层话舰只燋槁截爪吉屦金钩矜然决导钜子开善口糜亏本潦岁雷米封连缬花丽尔令辰泷船买臣覆水买笑门隙冥分陪列偏宝披省篬筤君起落情书穷措大筛渣纱帽生世契颂叹素飧踏脚凳通宽玩悮霞粲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