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蝼蛄的意思、蝼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蝼蛄的解释

[mole cricket] 动物名。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蝼蛄科。背部茶褐色,腹面灰黄色。前足发达,呈铲状,适于掘土,有尾须。生活在泥土中,昼伏夜出,吃农作物嫩茎。通称“蝲蝲蛄”,有的地区叫“土狗子”

详细解释

昆虫名。背部茶褐色,腹部灰黄色,前脚大,呈铲状,适于掘土,有尾须。生活在泥土中,昼伏夜出,吃农作物嫩茎。通称“蝲蝲蛄”,有的地区叫“土狗子”。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 盐山 有 刘某 者,患癃闭,百药不验,一夕,梦神语曰:‘铜头煅灰,酒服之,即通。’问:‘铜头何物?’曰:‘汝辈所谓螻蛄也。’” 马加 《双龙河》:“她们像夏天雨后的蝼蛄一样,从松土壳里翻出了身。”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蝼蛄”是汉语中一个兼具生物学特征与文化寓意的名词,其词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词本义

“蝼蛄”读作“lóu gū”,属名词,指代一种昆虫。根据《汉语大词典》,“蝼”本义为蝼蚁类小型土栖生物,《说文解字》释“蝼”为“蝼蛄也”,而“蛄”在《尔雅·释虫》中被注解为“蝼蛄,蟪蛄”,两者合称特指该类昆虫。其古称“蟪蛄”“土狗”,因其前足粗壮如铲,善掘土得名。

二、古籍引证

古代文献中,蝼蛄多被用作自然现象的象征。《庄子·逍遥游》提到“蟪蛄不知春秋”,以蝼蛄生命周期短暂比喻认知局限;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虫部》记载“蝼蛄性寒,可入药,主利水通便”,反映其药用价值。

三、生物特征

现代生物学中,蝼蛄属直翅目蝼蛄科,全球约65种,中国记载6种。其体长3-5厘米,前足特化为开掘足,昼伏夜出,啃食植物根茎,是农业害虫。华北地区常见“华北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南方则以“东方蝼蛄”(Gryllotalpa orientalis)为主。

四、文化象征

民间谚语“蝼蛄叫,春来到”将蝼蛄鸣声作为物候标志;而“蝼蛄之力”则比喻微薄之力,如《吕氏春秋》载“以蝼蛄之诚,不能抗雷霆之势”。诗词中亦见其意象,如宋代赵师秀《约客》中“蝼蛄啼处月微明”,烘托静谧夜色。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蝼蛄(lóu gū)是一种昆虫,具有多重含义和特性,以下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

一、基本定义与生物特征

  1. 生物分类
    蝼蛄属于直翅目蝼蛄科,常见种类有华北蝼蛄和东方蝼蛄。体长3-6厘米,背部茶褐色,前足发达呈铲状,善掘土,昼伏夜出。

    • 别名:土狗、拉拉蛄、地狗子等(因地域不同而异)。
  2. 习性
    喜潮湿土壤,具趋光性,活动受温度和湿度影响(适宜温度12.5-19.8℃,湿度>20%)。主要危害农作物幼苗的根茎,造成直接啃食和土壤松动间接伤害。

二、药用价值

  1. 功效与用途
    蝼蛄作为中药材,性咸、寒,归膀胱、大肠、小肠经,具有利水消肿、通淋的功效,主治水肿、小便不利等实证。

    • 用法:需水煎入药,动物实验表明其有效成分需通过煎煮释放。
  2. 注意事项
    因药性较强,多用于体壮者,虚证患者慎用。

三、文化意义

四、其他信息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防治方法或药理研究,可参考农业或中医药专业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包饭保育冰山难靠碧森森馋相大事记典籍东邻西舍耳冷肥盛非我族类逢接風清分为干错贯叙刮语烧书国猷涵养和甘壑子讲鼓绛纱系臂基波咭咶景入桑榆纪星俊力倥偬楛死镂本旅差费芒神梅落磨床翩翩年少迁捐千日青屏七禽球球蛋蛋染污瑞信濡鹈赛似散宕觞奠山臊胜兵时宜水影松开抬快通聘讬任挖心违利赴名渥泽五辂无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