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鞫的意思、廷鞫的详细解释
廷鞫的解释
亦作“ 廷鞠 ”。在朝廷上审讯。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事物八·杨埙》:“ 杨 惧考死于狱,乃誑 达 曰:‘此实 李 教我,但於此招实无证见,不若会请多官廷鞫,待我言之,庶使 李 无辞矣。’”《明诗纪事丙籤·程敏政》引 清 查慎行 《人海记》:“ 刘文靖 以 程篁墩 短其不能诗,衔之,酿成廷鞠之狱。”鞠,一本作“ 鞫 ”。 清 褚人穫 《坚瓠续集·孔孟所使》:“御史 吴时来 劾奏 严分宜 父子奸贪误国,语太激, 世庙 大怒,廷鞫问是谁所使。”
词语分解
- 廷的解释 廷 í 封建时代君主受朝问政的地方:朝(俹 )廷。宫廷。廷杖。廷试(科举时代皇帝的殿试)。廷对(a.在朝廷中当众对答;b.科举时代皇帝的殿试)。 笔画数:; 部首:廴; 笔顺编号:
- 鞫的解释 鞫 ú 审问犯人:鞫讯。 穷究。 笔画数:; 部首:革;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廷鞫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法律术语,指在朝廷上公开审讯案件,尤指由皇帝或高级官员亲自主持的重大案件审理过程。以下从词义、历史背景及典籍记载角度详细解析:
一、核心释义
- 字义分解:
- 廷:指朝廷、宫廷,即封建时代君主议政和裁决的场所。
- 鞫(jū):意为审讯、查问,源自古代司法用语。
- 合义:指在宫廷内由皇帝或钦命官员主持的正式审判,具有最高权威性。
二、历史背景与制度特征
廷鞫盛行于明清时期,是皇帝直接行使司法权的体现:
- 审判主体:皇帝亲审或指派重臣(如三法司长官)主持。
- 案件类型:多涉及谋逆、贪污、官员渎职等重罪,如明代"梃击案"、清代"科场案"均经廷鞫。
- 程序特点:
- 公开性与仪式性:群臣列席,彰显司法威严。
- 终审性质:判决结果通常为最终裁定,不得上诉。
三、典籍记载与用例
-
《明史·刑法志》:
"重囚有疑,辄命九卿廷鞫,谓之‘圆审’。"
此载说明廷鞫是明代疑难案件的最高复审程序,需九卿官员共同参与。
-
清代文献《啸亭杂录》:
记载乾隆帝廷鞫甘肃冒赈案,涉事官员数十人"俱伏法诛",体现廷鞫对重大腐败案的震慑作用。
-
近现代辞书佐证:
《汉语大词典》释为:"在朝廷上审讯。由皇帝亲自或派员主持。"(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
四、相关概念辨析
- 与"三司会审"区别:廷鞫层级更高,皇帝可能亲临;三司会审仅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协同。
- 与"廷杖"区别:廷杖是当庭施杖刑的刑罚,廷鞫是审判程序。
参考资料
- 《明史·刑法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 昭梿《啸亭杂录》,清代史料笔记。
- 《汉语大词典》(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
- 张晋藩《中国司法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系统阐述廷鞫在司法体系中的地位)
网络扩展解释
“廷鞫”是中国古代司法术语,具体含义及使用特点如下:
一、基本释义
- 字面构成:由“廷”(朝廷)和“鞫”(审讯)组合而成。
- 核心含义:指在朝廷或高级官府中对案件进行正式审讯的过程,多涉及重大案件或高级官员的审查。
二、读音与结构
- 拼音:存在两种常见注音,部分来源标注为tíng qǔ(如查字典),另有文献注为tíng jū(如《七修类稿》引用)。现代汉语中“鞫”字标准发音为jū,故更推荐读作tíng jū。
- 字形结构:廷(半包围结构)+ 鞫(左右结构)。
三、历史背景与演变
- 古代司法特点:廷鞫常伴随严格程序,可能包括拷问,体现古代司法的集权性和严厉性。
- 文献例证:明代《七修类稿》记载杨埙案时提到“会请多官廷鞫”,说明其用于重大案件的公审。
- 现代使用:已退出日常用语,主要见于历史研究或文学作品中描述古代司法场景。
四、相关辨析
- 与普通审讯的区别:强调审讯场所的权威性(朝廷)和案件的重要性,非一般地方官府审理。
- 近义词:廷审、朝审(均指中央级别的司法程序)。
五、使用场景举例
- 历史研究:如分析明代司法制度时提及“程敏政廷鞠之狱”。
- 文学创作:用于还原古代官场或司法情节,增强历史真实性。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司法术语或具体案例,可查阅《明史·刑法志》等权威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蔼蔼暧昧傲狠辨士辩通常处称道川界喘月椿菌单贫蝶恋蜂狂涤溉砥砺德行东流西落逗情斗锡斗子盐耳轮風雨同舟刚叉高阳池革带移孔公实观象顾靳佳构急惊列紧抱精整俊哲亢藏连谋龙东罗经冒火瞀懮马牙硝殁齿弄文奴颜婢睐批量脯脩虔切峭立峭涩拳拳盛意三宗伤鸟上愚上旨説是道非疏剔腯伟晩晴无愧辞纤足小组长夏收息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