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逆的意思、骄逆的详细解释
骄逆的解释
骄横,不顺伏。《新唐书·魏知古传》:“﹝ 突厥 ﹞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彊则骄逆。” 宋 张耒 《送李端叔赴定州序》:“一旦不逊,中国震动,视其治军立国,骄逆悍鷙,岂特 河 陇 间一 羌 酋也。”
词语分解
- 骄的解释 骄 (驕) ā 马壮健。 自满,自高自大,不服从:骄傲。骄气。骄恣。骄横(坣 )。骄矜。骄纵。 猛烈:骄阳。 笔画数:; 部首:马; 笔顺编号:
- 逆的解释 逆 ì 方向相反,与“顺”相对:逆流。逆行。逆风。逆转(僴 )(局势恶化)。莫逆之交。 抵触,不顺从:忤逆。忠言逆耳。 背叛,背叛者或背叛者的:叛逆。逆产。 迎接:逆旅(旅店)。 预先:逆料(预料)。
网络扩展解释
“骄逆”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骄横、不顺从,常用于形容人或势力傲慢专横、不服从管束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词义构成:
- 骄:指自高自大、傲慢不羁,如“骄横”“骄矜”。
- 逆:本义为“方向相反”,引申为“抵触、不顺从”,如“忤逆”“忠言逆耳”。
- 组合后,“骄逆”强调因傲慢而表现出对抗或叛逆的态度。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述势力强大后态度转变的行为,如古代文献中形容外族或将领“弱则顺伏,强则骄逆”。
古籍例证
- 《新唐书·魏知古传》:
提到突厥“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彊则骄逆”,指突厥表面示好,实则依仗强势而桀骜不驯。
- 宋·张耒《送李端叔赴定州序》:
用“骄逆悍鷙”形容某势力治军立国时的蛮横强硬,类似西北羌族首领的作风。
补充说明
- 近义词:骄横、桀骜、跋扈。
- 反义词:恭顺、谦卑、驯服。
- 现代用法:现较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需结合语境理解。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出处,可参考《新唐书》等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骄逆的意思
「骄逆」是形容一个人或事物过于自负、傲慢,甚至违背道德规范,不听从规定或权威的行为。这个词常用贬义来形容那些不守规矩、固执己见、藐视权威的人。
拆分部首和笔画
「骄逆」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这两个汉字分别是「骄」和「逆」。
「骄」的部首是「马」,共有12个笔画。
「逆」的部首是「辶」,共有11个笔画。
来源
「骄逆」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巷伯》一诗中,诗中描述了一位骄傲自大、不肯屈服的贵族。
繁体字
「骄逆」的繁体字为「驕逆」。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骄逆」的汉字写法没有太大变化。
例句
1. 他骄逆自大,从不把别人的意见放在眼里。
2. 这个学生一直骄逆懒散,完全不听老师的指挥。
组词
骄傲、骄阳、逆境、逆流、逆耳等。
近义词
傲慢、倔强、固执、不服从。
反义词
谦逊、顺从、服从、恭顺。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