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乐器名。《文献通考·乐十一》:“颂簫尺有四寸,十六彄。”《东周列国志》第四七回:“昔 伏羲氏 ,编竹为簫,其形参差,以象凤翼……小者谓之‘颂簫’,编十六管,长尺有二寸。”
颂箫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中的特殊乐器,其名称由“颂”与“箫”二字复合而成,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以下从语义、功能及历史渊源三方面进行解析:
一、词义考释 “颂”本义为祭祀时赞颂神明的祝辞,《说文解字》释“颂”为“貌也”,段玉裁注“颂之言容也”,特指宗庙祭祀之乐(《汉语大词典》第12册)。“箫”则为竹制吹奏乐器,《周礼·春官》郑玄注“箫,编小竹管为之”,是周代雅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辞源》第三版)。组合词“颂箫”专指祭祀典礼中演奏颂乐时使用的特制排箫。
二、礼制功能 据《礼记·明堂位》记载,颂箫形制为“十六管,阴阳各八”,与雅箫(二十三管)、籥(三孔)共同构成周代祭祀乐器的等级体系(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其演奏场合限定于太庙祭祖、郊祀天地等国家级典礼,具有“通神明,类万物”的礼教功能(《乐律全书》万历刻本)。
三、文化流变 汉代经学家郑众在《周礼注》中强调颂箫“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其形制区别于民间俗乐所用短箫(国家图书馆藏宋元递修本)。至宋代陈旸《乐书》,已明确将颂箫归入“雅部乐器”,成为儒家礼乐思想的物质载体(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颂箫”是一个汉语词汇,以下为综合解释:
拼音与结构
读音为sòng xiāo,由“颂”(左右结构)和“箫”(上下结构)组成。
定义
指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属于箫类。
形制特征
根据《文献通考》和《东周列国志》记载:
历史背景
传说伏羲氏创制箫,颂箫为其变体,用于礼仪或雅乐演奏。
部分资料(如)将其解释为“赞美音乐艺术的成语”,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为现代引申或误用。
“颂箫”核心含义为古乐器名,形制明确且有文献佐证;若需引用成语用法,建议结合具体语境考证来源。
百稼俵扬并叠侧艳长洲朝欷暮唶成典攒宫大阮二世戆人官法龟艨惶惭会明浑沦吞枣籛铿界河疾恶如讐桀纣金液宽冲劳勉连纸燎竹陇笛乱烽轮派伦谊马金南盲瘖命夫鸣玉谿密幄魔力呶嚷暖玉鞍平列破蕾铺腾勤务兵棋输先着齐泰睿姿生产合作社适要手头不便水芸庶绩塌橘弹跳讨示甜美题芽同心扣晚恋未名社武关香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