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传说中的果名。典出《晏子春秋·外篇下十三》:“ 景公 谓 晏子 曰:‘ 东海 之中,有水而赤,其中有枣,华而不实,何也?’ 晏子 对曰:‘昔者 秦繆公 乘龙舟而理天下,以黄布裹烝枣,至 东海 而捐其布,彼黄布,故水赤;烝枣,故华而不实’。公曰:‘吾详问子,何为对?’ 晏子 对曰:‘ 婴 闻之,详问者,亦详对之也’。”后喻虚妄不实的事物。《文选·陆倕<新刻漏铭>》:“譬彼春华,同夫海枣。” 李善 注:“海枣,譬其无实。”《北齐书·文苑传·樊逊》:“ 淮南 成道,犬吠云中, 子乔 得仙,剑飞天上,皆是凭虚之説,海枣之谈,求之如係风,学之如捕影。”
(2).海棕树。亦指这种树所结的果实。其果实又名波斯枣、海枣。因来自海外,故名。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卷下:“海枣树身无闲枝,直耸三四丈,而树顶四面共生十餘枝,叶如栟櫚,五年一实,实甚大,如杯盌,核两头不尖,双卷而圆,其味极甘美, 安邑 御枣无以加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三·无漏子》:“千年枣、万年枣、海枣、波斯枣,番枣、金果,木名海椶,凤尾蕉。无漏子名义未详。千年、万岁,言其树性耐久也。曰海,曰波斯,曰番,言其种自外国来也。”
“海枣”一词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含义:
海枣(学名:Phoenix dactylifera L.)是棕榈科刺葵属常绿乔木,别名枣椰子、椰枣、波斯枣。其植株高达35米,树干粗壮且布满叶痕,羽状复叶长达6米,灰绿色叶片呈线状披针形。果实为长圆形浆果,成熟时呈深橙黄色,果肉肥厚,富含糖分、蛋白质和矿物质,被誉为“沙漠面包”。
原产于西亚和北非,考古证据显示其栽培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4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后通过丝绸之路传播至其他地区。现广泛分布于中东及中国福建、广东、海南等地。
《晏子春秋》记载了东海赤水中“华而不实”的海枣传说,后被引申为“虚妄不实的事物”。例如《北齐书·文苑传》中以“海枣之谈”比喻荒诞言论。
补充说明:
如需更完整的形态特征或历史文献引用,可参考汉典、搜狗百科等来源。
海枣是指一种植物,科学名称为盐蓬。它生长在海滩、沙漠等盐碱地区,具有耐盐碱的特性。
海枣的部首是木,共有8个笔画。
《海枣》这个词来源于盐蓬的植物特性。由于盐蓬适应盐碱地区的生长环境,所以人们把盐蓬称为海枣。
繁体字“海棗”在形状上与简体字“海枣”略有不同,但含义相同。
根据古代汉字书法演变的历史,古时候写海枣的常见写法有许多变化,如“海澡”、“海曹”等,但这些写法已经较少使用。
1. 这片海滩上生长着茂密的海枣,组成了一片独特的景观。
2. 盐碱地的盐蓬可以被称为海枣,因为它们具有海洋的特质。
海岸、海滨、海洋、海水、枣木。
海棠、海蓬、盐蓬。
土地、草木、淡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