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能言善辩。《韩非子·亡徵》:“辞辩而不法,心智而无术,主多能而不以法度从事者,可亡也。”《宋书·颜延之传》:“上使问 续之 三义, 续之 雅仗辞辩, 延之 每折以简要。”《金史·白华传》:“汝辞辩,特以 合喜 、 蒲阿 皆武夫,一语不相入,便为齟齬,害事非细,今以汝调停之,或有乖忤,罪及汝矣。”
(2).巧妙的言辞。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无待干戈,聊用辞辩,片言而求三辅,一説而定五州。”
(3).言谈,谈吐。《史记·五宗世家》:“季年好音,不喜辞辩。为人吃。”《南史·张畅传》:“ 孝伯 辞辩亦北土之美, 畅 随宜应答,吐属风流,音韵详雅,风仪华润, 孝伯 及左右人并相视叹息。”
“辞辩”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的含义:
能言善辩
指人具备出色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辨能力,如《宋书·颜延之传》提到“续之雅仗辞辩”,强调以言辞为优势。
巧妙的言辞
侧重于语言表达的精妙与策略性,例如南朝王融在《策秀才文》中提及“聊用辞辩,片言而求三辅”,形容以简练言辞达成目标。
言谈与谈吐
泛指日常交流中的语言风格,如《史记》记载“季年好音,不喜辞辩”,体现对个人语言偏好的描述。
历史典籍
《韩非子·亡徵》以“辞辩而不法”警示空有辩才却无视法度的危害;《金史·白华传》则记载了辞辩在政治斡旋中的作用。
古代人才考察
诸葛亮提出的“七观法”中,“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将辞辩能力作为考察应变才能的重要标准。
“辞辩”既是对语言能力的描述,也隐含对言辞效用与道德边界的思辨,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褒贬色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