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月不知肉味的意思、三月不知肉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月不知肉味的解释

(1).谓在三个月内,吃肉都不知味道。形容专心一意,全神贯注,别的事都不放在心上。《论语·述而》:“子在 齐 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朱熹 集注:“盖心一於是,而不及乎他也。”《老残游记》第二回:“每次听了他説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甚么事,总不入神……还是 孔子 ‘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 瞿秋白 《文艺杂著续辑·‘向光明’》:“说穿了又有什么趣味,你忍心叫人‘三月不知肉味’?”

(2).今亦用以形容清贫,谓三个月没有吃过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月不知肉味”出自《论语·述而》,原句为“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该典故描述孔子在齐国聆听《韶》乐后,因沉浸于音乐的精妙境界中,长期食肉而不觉其味,后演变为汉语固定表达。

从汉语释义角度,该典故包含三重内涵:

  1. 本义层面:指艺术感染力超越感官享受。《汉语大词典》释为“形容专注于某事而忘记其他事物”,特指高雅音乐令人精神陶醉的状态。
  2. 引申层面:现代多用于形容对学问、技艺的专注钻研。《古代汉语词典》将其扩展为“比喻全身心投入某事而忽略生活细节”。
  3. 文化象征:儒家学者王肃在《论语注疏》中强调此典体现“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反映中国古代礼乐教化思想。

该成语在文学创作中常作为典故化用,如唐代白居易《琵琶行》以“如听仙乐耳暂明”呼应其美学意蕴,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则引申为学术专注力的象征。

网络扩展解释

“三月不知肉味”是一个汉语成语,具有双重含义,其解释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专注忘我
    指因全神贯注于某事物而忽略其他,甚至忘记日常享受。例如沉迷音乐、学问等,导致连吃肉都尝不出味道。
  2. 形容清贫
    字面指长期吃不到肉,生活拮据。现代多用于调侃经济窘迫的状态。

二、出处与典故

出自《论语·述而》:

原文: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后,三个月吃肉不觉其香,感叹:“没想到音乐之美能达到这种境界!”

典故背景:
孔子推崇周礼,认为《韶》乐(舜帝时期的雅乐)尽善尽美,听后沉醉其中,连饮食都无心品味,体现其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三、双重含义的演变

  1. 原义侧重专注
    早期多用于赞美专注力或艺术感染力,如《韶》乐令孔子忘我。
  2. 衍生清贫之义
    后世因字面“不知肉味”延伸出物质匮乏的解读,成为双关表达。

四、现代应用


该成语兼具精神专注与物质匮乏的双重语境,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核心源于孔子对高雅艺术的极致推崇,后因语言演变衍生新义,成为汉语中兼具文雅与诙谐的表达。

别人正在浏览...

坌勃犇遁便近碧虚郎餐芝草秽蹭躅茶碗承当称乱出身达要等号點一點二废阙凤箫龙管广缉龟孙子鼓吻弄舌横奔宏赡后阁怀惭豲戎换算表回变胡揪甲妓夹起尾巴嗟惧计上心头口受狂锋酷霜兰薰桂馥烂银盘利物历正鸾交凤友骂倨眠花卧柳麋散米制破零三乱萋蒿清悫桡枉日月合璧绍剧神卫释生取义顺占嵩山随势探意同宫茧微径邪子谿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