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僧伽梨的意思、僧伽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僧伽梨的解释

亦作“ 僧迦梨 ”。亦作“ 僧伽棃 ”。梵语的译音。僧佛大衣名。为比丘所服“三衣”之一种。《长阿含经·游行经中》:“尔时世尊自四牒僧伽梨偃右脇,如 师子王 累足而卧。”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宋云惠生使西域》:“初, 如来 在 乌塲国 行化,龙王瞋怒,兴大风雨,佛僧迦梨表里通湿。” 周祖谟 校释:“僧迦梨者,沙门之法服,即复衣也。由肩至膝束於腰间。《西域记》《南海寄归内法传》作‘僧迦胝’,同。”《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復告 迦叶 ,吾将金缕僧迦棃衣,传付於汝。”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僧伽梨(sēng qié lí)是梵语"saṅghāṭī"的音译,汉语又称"重衣""大衣",特指佛教僧侣所穿的最高规格法衣。该词最早见于后秦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译的《四分律》,属于佛教传入中土后形成的专有宗教服饰称谓。

从形制特征分析,僧伽梨由九条至二十五条布片纵横缝制而成,每条含四长一短共五隔,总布片数可达百余块。这种"割截衣"形制源自佛陀教导,据《十诵律》记载,其拼合方式具有"离贪着"的宗教象征意义。唐代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特别强调,僧伽梨在礼佛、布萨等重大场合必须穿着,且不同场合有单披、通披等规范穿法。

在宗教功能层面,僧伽梨被赋予"福田衣"的象征意义。《释氏要览》记载其具备"表法殊胜,能生众生功德"的特殊宗教价值,成为僧人受戒时必备的三衣之首。现代佛学研究者指出,这种法衣制度实际承载着佛教戒律的物质化呈现功能。

语言学角度考察,"僧伽"对应僧团义,"梨"为梵语词缀,完整语义可解作"僧团共许之衣"。该译名在南北朝时期完成定型,既保留梵语音韵特征,又通过汉字组合传达宗教内涵,体现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语言创造智慧。

网络扩展解释

僧伽梨(梵语:Saṅghāṭī),是佛教僧侣所穿的三种主要法衣(三衣)之一,具有以下特点:

一、基本定义

  1. 词源与别称
    源自梵语音译,又作僧迦梨、僧伽棃、僧伽胝等。其名称在不同佛经译本中略有差异,如《西域记》称“僧迦胝”。

  2. 形制与结构
    由九条以上布料缝制而成,需经过割截拼接,故称“重衣”“复衣”或“杂碎衣”。其尺寸较大,可覆盖全身,是比丘最正式的外衣。

二、用途与象征

  1. 使用场景
    主要用于重要仪式、外出或应对严寒天气。例如《长阿含经》记载佛陀曾着僧伽梨示现涅槃相。

  2. 宗教意义
    象征僧侣的戒行与庄严,传承中具有特殊地位。据《五灯会元》记载,佛陀将金缕僧伽梨衣传予大迦叶,成为法脉信物之一。

三、文献记载

如需进一步了解佛教服饰制度,可参考《四分律》等律藏经典,或查阅汉典、佛学辞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卑不足道避逊猜迫産儿长至迟数翠莲德泽点拍鼎贵第四纪动心二者不可得兼风检梗拒冠群鼓谏骨炭闳洽讙咋检遏叫板嘉言诘呵金丝谨微揪斗句断居重快书了不可见两税伶伦麟角凤觜懔忧貌定目镜目治手营女娥庖阍切忌罄匮岐岐栖丘饮谷曲巷赏不踰时审练侍奉食齧事人石筵市狱属辞比事锁骨泰素天门山违惑骁骑犀角烛怪傒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