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冰的砚台。 唐 尚颜 《夷陵即事》诗:“暑衣经霜着,冻砚向阳呵。” 宋 陆游 《纵笔》诗:“冻砚笑臞儒,雕弓隐猎徒。”
“冻砚”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基本含义是结冰的砚台,常用于描述寒冷环境下文人书写工具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义解析
文学引用与语境
该词多见于古典诗词,体现文人冬日书写的艰辛或清寒意境。例如:
相关变体
“冻研”为“冻砚”的异写形式,如宋代唐庚《夜坐感怀》中“冻研笔锋迟”,二者含义相同。
“冻砚”不仅是一个具象物品的描述,更承载了古代文人寒窗苦读、孤寂创作的文化意象。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汉典及古典诗词集。
冻砚是指在冬季天气寒冷时,使用水石砚台写字时,砚台上的水会因温度而冻结成冰。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北方寒冷的冬天。
冻砚的拆分部首是冫(水部)和石(石部),它的总笔画数为13。
冻砚一词源于古代文人士大夫在冬季写字时遇到的现象,他们使用水石砚台,在低温下水会形成冰,而砚台则会变得冰凉。这一现象被称为冻砚。
冻砚的繁体字是凍硯。
古时候汉字写法与现代相比有所不同。由于字形演变的原因,冻砚的古时候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具体需要查阅古代字典或语文资料才能确认。
1. 寒冬腊月,冻砚成冰,笔锋一划,犹如刀削酥。
2. 诗人凝思片刻,手托冻砚,字里行间流露出江南的雪景。
组词:冻砚台、冻水、冷冻
近义词:冷砚、冰砚
反义词:热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