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道行出众的僧人所加的称号。 宋 司马光 《谕若讷》:“天下僧受师号何可胜纪,有能亲屈帝笔如 若訥 之光荣者乎!” 宋 苏轼 《乞子珪师号状》:“缘 子珪 先已蒙恩赐紫,欲乞特赐一师号,以旌其能者。”
“师号”是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基本定义
师号(拼音:shī hào)指对道行出众的僧人所加的称号,主要用于表彰其修行成就或特殊贡献。例如宋代文献中,司马光《谕若讷》提到“天下僧受师号何可胜纪”,苏轼《乞子珪师号状》也提及赐师号以表彰僧人能力。
历史背景与使用场景
该词多见于宋代,是官方或社会对高僧的尊称,需通过特定程序授予。如苏轼曾为僧人子珪请求师号,说明其具有一定荣誉性质。
相关延伸
“师”字本身有传授知识、效法榜样等含义(如“导师”“禅师”),而“师号”则专指宗教领域内的称号,与世俗的“官职”“封号”类似。
“师号”是古代对佛教高僧的荣誉称号,具有历史文献依据,尤其在宋代较为常见。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演变过程,可参考《谕若讷》《乞子珪师号状》等原文。
师号是一个汉字词语,用来表示教师的身份或职称。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师”和“号”。
“师号”的部首是“⻌”(辶)和“ㄧ”(一)。其中,“⻌”(辶)是表示行走的意思,而“ㄧ”(一)表示一条横线。师号的总笔画数是8画。
师号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社会,师号是一种教育制度中的称谓,用来表示教师的身份。而现代社会中,“师号”则是指被授予教师职称的人。
师号的繁体字是「師號」。
在古时候,师号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然而,现代汉字的写法已经趋于统一,「师号」已经成为了标准写法。
1. 他已经拥有了高级师号,是一位资深的教育工作者。
2. 老师们都希望能够获得更高的师号,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组词:师范、教师、师资。
近义词:教授、导师。
反义词:学生、徒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