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竹的意思、楚竹的详细解释
楚竹的解释
(1).指湘妃竹。也称斑竹。 唐 宋之问 《游陆浑南山自歇马岭到枫香林》诗:“ 楚 竹幽且深,半杂枫香林。” 宋 张孝祥 《浣溪沙·洧刘恭父别酒》词:“粉泪但能添 楚 竹,罗巾谁解繫 吴 舡,捧盃犹愿小留连。” 清 谭嗣同 《画兰》诗:“雁声吹梦下江皋, 楚 竹 湘 舲起暮涛。”
(2).借指 楚 竹制的管乐器。亦借指用其吹奏之曲。 唐 孟郊 《楚竹吟酬卢虔端公见和<湘弦怨>》:“握中有新声, 楚 竹人未闻。识音者谓谁?清夜吹赠君。” 宋 晏殊 《殢人娇》词:“ 楚 竹惊鸞, 秦 筝起雁。”
词语分解
- 楚的解释 楚 ǔ 落叶灌木,鲜叶可入药。枝干坚劲,可以做杖。亦称“牡荆”。 古代的刑杖,或学校扑责学生的小杖:捶楚。夏楚。楚掠(拷打)。楚挞(拷打)。 中国春秋时国名:楚天(楚地的天空。因楚在南方,亦泛指南方天
- 竹的解释 竹 ú 常绿多年生植物,春日生笋,茎有很多节,中间是空的,质地坚硬,种类很多。可制器物,又可做建筑材料:竹子。竹叶。竹笋。竹编(用竹篾编制的工艺品)。竹刻。 指竹制管乐器:金石丝竹。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
网络扩展解释
“楚竹”是一个具有文化意蕴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
指湘妃竹(斑竹)
楚竹是湘妃竹的别称,因竹身带有褐色斑点而得名。传说斑竹的斑点由娥皇、女英二妃的泪水化成,常与楚地(今湖南、湖北)文化关联。
-
代指竹制乐器或乐曲
因楚地盛产竹材,古人常用楚竹制作笙、笛等管乐器,故“楚竹”也借指这类乐器或其演奏的曲调。
二、文化寓意
- “楚”的象征:含清晰、整洁、茂盛之意,如“衣冠楚楚”。
- “竹”的意象:代表高洁品格(四君子之一),亦象征书籍(竹简)、音乐(竹制乐器)。
三、文学引用
唐代孟郊《楚竹吟》以“楚竹”喻新声乐曲,宋代晏殊词中“楚竹惊鸾”则描绘竹笛乐音清越,体现其在诗词中的艺术化表达。
“楚竹”兼具植物特性与文化符号的双重意义,既承载历史传说,又融入音乐、文学等传统艺术,是中华文化中典型的意象词汇。
网络扩展解释二
楚竹(chǔ zhú)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其拆分部首分别为竹(zhú)和楚(chǔ)。竹字的笔画数为6,楚字的笔画数为13。
楚竹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楚国,楚国以其特产的竹子闻名。在古代,楚竹常常被用来形容楚国的风味和特色。楚竹也可以指代楚国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或者表示楚人的思想和气质。
在繁体字中,楚竹的写法和简体字基本相同。但是,部分繁体字可能会将竹字的结构稍微有所变化。一些繁体字偏旁部首会将竹字的右边的“丨”变成一个类似“立”的结构。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区别。根据史书记载,古代的楚竹的写法会稍有不同。具体而言,竹字在古代可能采用竖线和横线的组合写法。在某些情况下,竹字的竖线可能会少一个或者多一个横线。
例句:
1. 这幅画中的楚竹勾勒出了江南的风景。
2. 她的书法写得很好,特别是楚竹的字体。
组词:
楚国、楚剧、楚辞、楚楚、竹笋、竹篮、竹林
近义词:
竹子、历史悠久的楚地
反义词:
其他地区、其他植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