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办理公务;参与公事。 唐 马戴 《冬日寄洛上杨少尹》诗:“年长从公懒,天寒入府迟。”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绅商尚皆重足而立,惴惴於心。若一波未平,一波復起,断难冀其望风慕义,踊跃从公。”
(2).犹秉公。《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 蒯知县 将合县生员考试,弥封閲卷,自恃眼力,从公品第,黑暗里拔了一个第一,心中十分得意。”
(3).谓品秩与“公”同。《晋书·职官志》:“诸公及开府位从公者,品秩第一,食奉日五斛。”《宋书·孝武帝纪》:“诸王及妃主庶姓位从公者,丧事设凶门,餘悉断。”《资治通鉴·宋孝武帝大明五年》:“ 沉庆之 固让司空, 柳元景 固让开府仪同三司,詔许之;仍命 庆之 朝会位次司空,俸禄依三司, 元景 在从公之上。” 胡三省 注:“ 晋 制:文官光禄三大夫,武官驃骑、车骑、卫将军及诸大将军开府者,位从公。”
“从公”是汉语中具有双重语义的复合词,其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及现代用法分析:
一、遵循公正原则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第7版)指出,“从”表遵从,“公”指公平正义,组合后强调以公心处理事务的准则。如《汉书·薛宣传》载“执法从公”的用例,体现古代官吏的履职标准。现代汉语中常用于“从公处理”“秉公从公”等短语,突显摒弃私情、恪守规范的行为准则。
二、参与公共事务 《古代汉语常用词词典》(中华书局,第3版)收录该词的第二层释义,指投身公务或集体事业。典型用例可见《后汉书·马援传》“从公尽瘁”,表达为公共目标奉献的精神。此语义在现代延伸为“从公职”“从公为民”等表述,常见于公共服务领域。
该词在当代语言实践中仍保持活力,例如《人民日报》2023年法治建设专题中“坚持从公执法”的表述,印证其语义的持续适用性。两重释义共同构成“公私关系”的经典表达范式,具有语言学与社会学的双重研究价值。
“从公”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cóng gōng,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办理公务;参与公事
指处理公共事务或履行公职,常见于古代文献和现代正式场合。例如唐代马戴《冬日寄洛上杨少尹》中“年长从公懒”即表达此意。
秉公行事
强调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处理事务,如《警世通言》中“从公品第”即体现这一含义。
品秩与“公”同级
古代指官员的品级与“公”爵位相当,属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用法。
该词多用于书面或正式语境,需结合具体背景理解其侧重含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稗秕闭门读书炳煌部次采石川砥丛云大帮迭岁端极附记搆害遘奸光浄贵损孤斟含胎河蚌麾戈艰乏讲扬燋黄角糭解房结加趺坐忌作钜眼空当廉部两边倒两关怜忪骊黄礞石绵蛮面无人色木栖旁罗顷筐求马唐肆区详荣芬柔橹儒素三街六市扇对酸眉苦脸天长地老提点题缘讬产隈倚五侯九伯无穷小相国寺闲口弄闲舌綫缕仙书云篆显贤孝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