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詰曲聱牙 ”。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且又日鼓舞之以报章,间协助之以书籍,中之文词,虽詰詘聱牙,难于尽晓,顾究亦输入文明之利器也。”
“诘诎聱牙”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书面语境。以下为详细解释:
拼音为jié qū áo yá,四字均为生僻字,其中“诘诎”意为曲折,“聱牙”形容拗口。
“与一般动辄理论连篇、诘诎聱牙的大学教材不同,该书深入浅出,百万字读来却不难懂。”
该成语因字形复杂、读音拗口,本身即符合“诘诎聱牙”的特点,属于生僻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文学评论或古籍研究中。
诘诎聱牙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言辞曲折难辨,让人难以理解或明确的样子。
诘诎聱牙共包含9个部首和23个笔画。
诘:言字旁(言)+ 竹字头(竹)+ 乙(乙),共3个部首和4个笔画。
诎:讠(言)+ 区字头(區)+ 小(小),共3个部首和6个笔画。
聱:耳字旁(耳)+ 鸟字旁(鳥)+ 尸(尸),共3个部首和11个笔画。
牙:牙字旁(牙)+ 山字旁(山),共1个部首和2个笔画。
诘诎聱牙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出自《史记·滑稽列传》中的“孔子略险之室,四塞不出”,形容孔子言语精妙,使人难以理解。另一种说法是出自《庄子·外物》中的“车马行,斧俎列,人或共聚会,抱其誉,言其能,与其记曰诘诘诘啾啾聱牙。”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聚在一起互相称赞,互相交流,言谈之中难以理解。
诘诎聱牙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譛詬聱齿。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所以诘诎聱牙也有不同的写法。例如:訐訄聱齒、訐訆聱齒、訐設聱齒等。
他的说话总是诘诎聱牙,让人摸不清他的真实意图。
诘诎聱牙没有常见的组词。
曲折难辨、难以理解
直言不讳、言简意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