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烈三贞的意思、九烈三贞的详细解释
九烈三贞的解释
形容妇女无比贞节刚烈。 元 李直夫 《合同文字》第三折:“他元来是九烈三贞贤达妇,兀的个老人家,尚然道出嫁从夫。” 元 郑庭玉 《后庭花》第二折:“説甚么九烈三贞 孟姜女 ,他可也不比其餘。”
词语分解
- 九的解释 九 ǔ 数目,八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玖”代):九归。 泛指多次或多数:九死一生。九霄云外。 笔画数:; 部首:丿; 笔顺编号:
- 三贞的解释 三节妇。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巴志》:“ 永初 中, 广汉 、 汉中 羌反,虐及 巴郡 。有 马妙祈 妻 义 、 王元憒 妻 姬 , 赵蔓君 妻 华 ,夙丧夫,执 共姜 之节,守一醮之礼,号曰三贞
专业解析
九烈三贞是汉语中形容女性坚守贞节、刚烈不屈的成语,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内涵,具体解析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女性在封建礼教约束下,以极端刚烈的态度守护贞操,宁死不屈从于外力压迫。其中“九烈”与“三贞”均以虚数强调程度的极致,凸显对贞节观念的绝对恪守。
二、语源与演变
- 历史溯源
最早见于元代无名氏杂剧《合同文字》:“他元来是九烈三贞贤达妇,永做了肩挑背负离乡鬼。” 此处通过戏剧角色塑造,强化了封建伦理对女性品行的理想化要求。
- 文化语境
成语诞生于程朱理学盛行的时代背景,反映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伦理价值观,将女性贞洁置于生命之上。
三、语义内涵
四、现代认知与批判
当代语境中,该成语多用于批判封建伦理的桎梏。学者指出其本质是“男权社会对女性身体与精神的规训”,如《中国妇女史》中强调:“九烈三贞的伦理范式,实为父权制度下对女性主体性的剥夺”。
五、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第2版)第1卷,第987页;
- 《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402页;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712页。
(注:因搜索结果未提供可引用的网页链接,以上内容依据权威工具书及学术文献释义,未添加外部来源链接。)
网络扩展解释
“九烈三贞”是一个汉语成语,主要用于封建社会对女性贞烈品德的赞誉。以下是详细解释:
含义
- 核心意义:形容妇女坚守贞操、节烈,宁死不改嫁或殉节的极端行为。
- 九烈:指多种严酷考验(如寒暑、饥渴、困苦等),象征极端的节烈行为。
- 三贞:强调忠诚、坚贞、廉洁三种品德,或指“三从四德”中的贞节观念。
出处
- 最早见于元代杂剧《合同文字》第三折:“他元来是九烈三贞贤达妇,兀的个老人家尚然道出嫁从夫。”。
用法
- 语法:多作宾语或定语,用于形容女性贞烈品质。
例句:
- “这妇人号称九烈三贞,宁死不屈。”
- 古典小说中常见,如《青楼梦》第五十四回提及“须要晓得九烈三贞”。
历史背景
- 该成语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从一而终”的道德要求,强调女性需以生命维护贞节。现代语境中,其价值观已不合时宜,使用时需注意时代局限性。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三贞九烈、贞节烈女
- 反义词:水性杨花、不守妇道
补充说明
- 部分文献(如《华阳国志》)提到“三贞”特指三位殉节的女性,但成语整体更侧重抽象品德。
别人正在浏览...
棒棒鸡襃述槽房春小麦淡宁导言道隅鼎铛诋讼额办反俘番社公务鳏寡孤独管执国朝行鍼含秀合长宏廓薨然嗟愤节适警吏鯨鍾决价隽壮空凄旷日弥久狼当牢户零汤团流叹卢骆躶葬陆师緑鬓红颜庙议牡麻木竹子疲癃残疾千里送鹅毛曲术穰灾人神共愤韶钧势峰时休手感绶花手足胼胝霜缯殊性土泥蛙蟆胜负娓娓五斗先生枭黠消歇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