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 回谿 ,终能奋翼 黽池 ,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以“桑榆补”谓善于补救失误。 清 赵翼 《树斋大司马述庵少司寇奉使秦邮扁舟往晤留连永日别后却寄》诗:“在朝与在野,均贵桑榆补。”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先太仆》:“勤为桑榆之补,如或我材可用,则将取诸其怀。”
“桑榆补”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多个角度解析:
出自《后汉书·冯异传》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典故,描述冯异在战场初期失利,但最终通过策略扭转局面。此句原意强调在失败后及时补救,后浓缩为“桑榆补”。
可通过《后汉书》原文或清代诗文进一步体会其用法差异。
桑榆补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在太阳落山之时补充能量或休息。
拆分部首和笔画:
桑(木字旁,7画)+榆(木字旁,14画)+补(衤字旁,5画)= 桑榆补
来源:
《桑榆补》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桑柔》中,意味着在傍晚时分休息或恢复精力。
繁体字:
桑榆補(榆野虞),補拆分:衣(衤字旁,5画)+甫(11画),補=補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写作“桒榆裨”的方法:桒(日字旁,11画)+榆(木字旁,14画)+裨(衣字旁,12画)
例句:
1. 太阳落山之际,农民们开始进行桑榆补,休息片刻,恢复体力,然后继续劳作。
2. 忙碌了一整天,晚上回家后,我需要一点桑榆补,放松一下身心。
组词:
桑衣、榆木、补益、补充、补偿
近义词:
黄昏补、日暮补、黄昏时分恢复
反义词:
黎明起、拂晓的开始、黎明时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