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的意思、白鹿洞书院的详细解释
白鹿洞书院的解释
宋 初四大书院之一。在 江西 庐山 五老峰 东南。 唐 李渤 隐居读书于此,曾畜一白鹿自娱,人称 白鹿先生 。后 渤 任 江州 刺史,于其地建台榭,遂以白鹿名洞。 南唐 时建学馆于此,称庐山国学。 宋 初改称白鹿洞书院。 朱熹 为 南康军 守,尝手订学规,讲学其中。 明 清 仍为书院。《宋史·道学传三·朱熹》:“除知 南康军 ……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復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明 王士性 《广志绎·江南诸省》:“白鹿洞书院在 五老峯 下,始自 南唐 ,以 李善道 为洞主,建学置田,以给诸生,至 宋 而大盛,与嵩阳、石鼓、岳麓为四大书院,盖是 晦翁 过化之处,巖壁间多遗手泽。” 清 赵翼 有《白鹿洞书院》诗。参见“ 白鹿洞 ”。
词语分解
- 白鹿的解释 白色的鹿。传说仙人,隐士多骑白鹿且放白鹿青崖间。;;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详细解释.白色的鹿。古时以为祥瑞。《国语·周语上》:“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汉书·郊祀志五》:“已祠,胙餘皆燎之,
- 书院的解释 旧时地方上设立的供人读书或讲学的处所顾宪成重修 东林书院的时候清楚地宣布,他是讲 程朱学说的。;;《事事关心》详细解释. 唐 代中书省修书或侍讲的机构。 玄宗 开元 六年,乾元院改号丽正修书院,十
网络扩展解释
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教育机构,其名称、历史地位和文化内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
一、名称由来
因唐代李渤隐居庐山时豢养白鹿而得名。李渤曾在此读书,人称“白鹿先生”,其隐居地被称为“白鹿洞”。南唐时期在此设立“庐山国学”,宋代扩建后正式定名“白鹿洞书院”。
二、地理位置
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占地约3000亩,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建筑群沿贯道溪呈串联式布局,坐北朝南,以明、清风格为主,含御书阁、明伦堂等标志性建筑。
三、历史沿革
- 唐代起源:原为李渤兄弟读书处,后发展为游览胜地。
- 南唐兴学:940年南唐朝廷建立“庐山国学”,成为中央官学分支。
- 宋代鼎盛:南宋朱熹重建书院并制定《白鹿洞书院学规》,确立其理学传播中心地位,成为“四大书院”之一。
- 元明清变迁:多次毁于战火又重建,清末改为学堂,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文化意义
- 教育典范:朱熹的学规强调“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影响后世书院制度。
- 学术高地:陆九渊等学者曾在此讲学,推动理学发展,被誉为“海内第一书院”。
- 建筑特色:四合院布局与自然山水融合,体现“礼乐相成”的传统理念,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存。
如需了解更多细节,可参考九江文旅部门发布的官方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白鹿洞书院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白鹿洞书院是指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一座古代书院。它以白鹿洞为名,是因为书院所在地曾有一群白鹿在洞中栖息。这个词也常用来指代这座书院所代表的文化和教育精神。
拆分部首和笔画:
拆分部首:白(白鹿洞书院)鹿(白鹿洞书院)洞(白鹿洞书院)书(白鹿洞书院)院(白鹿洞书院)
笔画:白(5画)鹿(11画)洞(9画)书(4画)院(10画)
来源:
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一所重要的书院,建于南宋时期。在这所书院中,不仅有师生相传的学习之地,也有重要的文化交流和传承的场所。它代表着古代中国教育兴盛的时期。
繁体:
白鹿洞書院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候汉字写法为「白鹿洞書院」
例句:
1. 白鹿洞书院是我们学校组织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活动地点。
2. 春天来临时,白鹿洞书院的景色格外美丽。
组词:
1. 读书院
2. 书院生
3. 游学院
近义词:
1. 学府
2. 学堂
3. 学院
反义词:
1. 荒废之地
2. 文化荒漠
3. 知识贫乏之地
别人正在浏览...
奥大白莲教逼凌避责台谄慢车槥倒收大衍历颠懂调笔吊庆纺缉帆叶焚笔孚尹旁达高岸蛤灰隔路功分攻灭钩卷酣叫郇公五云体澴流回头获麟堆佳好缄愁饯尸诫警拘刷疗狂眉嵴美箭麪筒迷瞀貉道诺诺偶世排话飘举千秋万代潜图问鼎巧辞覰絶区判刹把收簿摅虹水激则旱,矢激则远松纹锞松汁踢斛淋尖通掌涒邻挖花委财文人化悟捷仙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