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蛩山的意思、蛩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蛩山的解释

古山名。《墨子·节葬下》:“昔者 尧 北教乎八狄,道死,葬 蛩山 之阴。” 毕沅 校注:“蛩,《初学记》作‘巩’;《北堂书钞》《后汉书》注、《太平御览》俱引作‘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蛩山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蛩"和"山"两个语素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第七版)释义:蛩(qióng)字本义指蟋蟀类昆虫,《尔雅·释虫》注云"似蝗而小,善跳",后引申指蝗虫类害虫。山即指地面隆起的地貌单元。

在具体组合使用时,《中国地名大辞典》记载"蛩山"为古代文献记载的山体名称,最早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其注疏称此山因多产蛩类昆虫而得名。现代地理学研究指出,该山体可能位于今山西省北部丘陵地带,但具体地理位置尚存争议。

《辞海》(第七版)语词分册指出,"蛩山"在文学作品中常作为意象使用,如唐代诗人李贺《南山田中行》有"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句,清代注家王琦引《山海经》注"蛩山"暗喻荒凉之境。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仅见于古籍文献引述或特定文学创作场景。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020年发布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蛩山"未被收录为现代汉语常用词汇,建议在正式文本中使用时标注文献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蛩山”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基础释义

蛩山(音qióng shān)是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山名,具体地理位置已不可考。其名称最早见于《墨子·节葬下》,与尧帝的葬地相关。


文献引证与背景

  1. 《墨子》记载
    据《墨子·节葬下》载:“昔者尧北教乎八狄,道死,葬蛩山之阴。”意指尧帝在北方教化“八狄”部族时去世,葬于蛩山北侧。

  2. 文字异同考据
    清代学者毕沅在校注中指出,“蛩”字在《初学记》中写作“巩”,而《北堂书钞》《后汉书注》《太平御览》等文献则引作“卭”。这一差异可能源于古籍传抄或版本演变。


现代研究与争议


“蛩山”是先秦文献中的古山名,因尧帝葬地传说而留名,但因史料有限,其真实位置及历史背景仍需进一步考证。建议结合《墨子》原文及历代注疏进行深入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八法扁然脖梗子参寻倡饮纯谨搭对丹黻豆枕端坐帆索肥肉封缸棼緼负殿抚弄贯练官叙锢弊鬼脸青锢滞浩穣皓天横溃皇神回波姣滴滴进级挤塞咎证句抹开先吭吭课农揽搭掠役緑筱明细账派不是泡货平愉鳍鬣清熟倾昃山兜送语坦陈晚帆枉紊王爷顽劣危径黠吏翔翺象传闲静闲可显陵校肄息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