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极细小之事亦必计较。 宋 苏洵 《史论下》:“又欲寸量銖称以摘其失,则烦不可举。”
寸量铢称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cùn liáng zhū chēng,其核心含义是形容对细微之处过分计较或极精细地衡量事物。该成语由两组古代度量单位构成:"寸"是长度单位,十寸为一尺;"铢"是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二者皆指极小的计量单位。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成语最早可追溯至宋代理学文献。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记载:"较量轻重,寸量铢称,不肯放过便为怨。"(来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朱子语类》卷八)。这种构词法采用"寸铢"并列的修辞手法,通过具体计量单位引申为抽象的计较状态,符合汉语成语"以具体喻抽象"的造词规律。
现代语义层面,该成语常用于贬义语境,指处理事务时过分注重细枝末节而忽略整体大局。例如在行政管理领域,形容过度拘泥于规章细节而影响办事效率的行为。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其引申义包含两层:一是指琐碎苛细的作风,二是指事无巨细都要权衡得失的处世态度(来源:汉典网《汉语大词典》第3版)。
成语结构分析显示,"量"与"称"形成动作并列,强调反复衡量过程;"寸"与"铢"构成空间维度(长度)与质量维度(重量)的双重限制,共同强化"极细微"的语义特征。这种复合式构词法在汉语成语中具有典型性,与"锱铢必较""斤斤计较"等成语形成近义关联,但更突出计量工具的具象化表达。
“寸量铢称”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cùn liáng zhū chēng,其核心含义是形容对极细微的事情也斤斤计较,常用于贬义语境,指过于繁琐、不切实际的计量方式,或暗喻心胸狭窄。
字面含义
成语中的“寸”是古代长度单位(约3.3厘米),“铢”是古代重量单位(约0.65克),“量”指测量,“称”指称重。字面意为用寸来量长度、用铢来称重量,形容计量方式极其琐碎。
引申意义
出处与引用
出自宋代苏洵的《史论下》:“欲寸量铢称,以摘其失,则烦不可举。”,原指史书编纂若过于苛求细节,反而难以全面呈现。
近义词与反义词
使用场景
多用于批评他人或自嘲,如职场中过度关注细节而忽略效率,或学术研究中过于纠结数据精度而忽视整体逻辑。
“寸量铢称”与“铢称寸量”(形容精细推究,褒义)容易混淆,需根据语境区分。建议使用时明确情感倾向,避免歧义。
杯水粒粟贲墉编韦波斯残缺不全丑险出洋当梢顺钉嘴铁舌多面手多样统一方外士飞马钱風湖子刚罫功德天闺籍归邪洪寳豁剌剌火帽镜月金园駉牧九维刻珉列邦灵畤丽神流耀骆驼祥子鹿台妙言冥婚弄兵潢池堡团乞骸骨轻气球穷独秋祫起子区处日薄西山三九天诗翁水摸水湿踏破铁鞋投阱下石吐溜王务违制诬首香合仙经小己小家小末尼写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