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rsia] 伊朗的旧称
(1).国名。即 伊朗 。我国历史上亦称 安息 。位于 西南亚 ,南临 波斯湾 和 阿曼湾 。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和我国有友好往来,并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2).国名。即 苏木都剌国 。史书上亦称 八昔 。在今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 北部。参阅 宋 周去非 《岭外代答》卷三、《元史·武宗纪》。
(3).古代 中国 人认为 波斯 是海外出产珍宝的地方,因以借指宝贝。《三宝太监西洋记》第四回:“手儿里一傍把个包来拆开,只见包儿里面端正有两件波斯。”
(4).指识宝的外国商人。 宋 乐史 《杨太真外传》卷下:“ 交趾 贡龙脑香,有蝉蚕之状,五十枚。波斯言老龙脑树节方有。禁中呼为瑞龙脑。”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劫宝》:“望风便生降,好似波斯样。”
(5).戏称长髯者。因 波斯 人每多须,故云。 元 关汉卿 《绯衣梦》第三折:“为因老夫满面虬鬚,貌类*********,满朝人皆呼老夫为 波斯 钱大尹 。”
"波斯"是汉语中对古代伊朗地区文明及其历史文化的专称。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该词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地理概念 指历史上位于西亚的文明区域,核心范围覆盖今伊朗高原及周边地带,其四至随王朝更迭有所变化。该词源于古希腊人对法尔斯(Fars)地区的音译,《辞海》指出"波斯"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汉代称"安息",唐代始用现名。
政治实体 特指公元前550年至公元651年间存在的波斯帝国,包含阿契美尼德王朝(第一波斯帝国)、帕提亚王朝(安息帝国)、萨珊王朝(第二波斯帝国)三个鼎盛时期。据《大英百科全书》记载,其疆域鼎盛时期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建立了人类首个横跨大陆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文化符号 在汉语语境中衍生出特定文化意象,如:
现代学术考证显示(参见伊朗文化遗产组织官网),当代伊朗于1935年正式要求国际社会使用"伊朗"作为国名,但汉语仍保留"波斯"作为历史文化概念使用,与"伊朗"形成古今称谓的互补关系。
波斯(Persia)是伊朗的旧称,其含义及历史背景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波斯是伊朗在欧洲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中的旧称译音。1935年之前,欧洲国家普遍使用“波斯”指代伊朗,而伊朗人自称为“雅利安人的帝国”(埃兰沙赫尔)。
1935年,伊朗政府要求国际社会使用“伊朗”作为正式国名,但“波斯”仍常见于历史、文化领域,如“波斯地毯”“波斯猫”等称谓。
如需进一步了解波斯帝国的具体王朝或文化细节,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学术资料。
白招矩八堦豹颅悲顇变悔冰清禀诉步打炽盛刍豢吹笙撺嗾大俭愓愓道搿道径电掣星驰螮蝀低心恩赉房产税防饷風胡奉申贺敬奉遵富量芙蓉镜斧扆冠轶寒泄槐府花青素火气践汙劫难阶宇技工学校棘列金獒镜光几年龙星蠦蜚内帐蹑跟平滑丘林盛开首陀罗舒迟水递夫贪生怕死添丁偷盗頽叠橐泉瓦楞帽现钞相若霄壤之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