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放的意思、除放的详细解释
除放的解释
免除。 宋 苏轼 《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行下状》:“积欠盐钱,圣恩已许只纳产场盐监官本价钱,其餘并与除放。” 宋 苏辙 《乞给还京西水柜所占民田状》:“臣欲乞指挥 汴口 以东州县,各具水柜所占顷亩数目及每岁有无除放二税。”
词语分解
- 除的解释 除 ú 去掉:除害。除名。除根。铲除。废除。排除。除暴安良。 改变,变换:岁除(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夕。 不计算在内:除非。除外。 算术中用一个数去分另一个数,是“乘”的反运算:除法。 台阶:阶除
- 放的解释 放 à 解脱约束,得到自由:把笼子里的鸟放了。放胆。放诞。放任。放肆。放歌。放怀。豪放。释放。 散(刵 ):放工。放假。放学。放晴(阴雨后转晴)。 带牲畜到野外去吃草:放牧。放羊(亦喻任其自由行动,放
专业解析
"除放"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其核心含义指官府免除或赦免债务、租税等。具体解析如下:
一、字义溯源与基本释义
"除"本义为宫殿台阶,引申为"清除""免除"(如《汉书》"除其罪");"放"有"释放""解除约束"之意(如《说文解字》"放,逐也",后引申为解脱)。组合后,"除放"特指官方对赋税、债务的法定豁免,属正式文书用语。例如《宋史·食货志》载:"旱伤州县,依条检放,夏税亦与除放",即指因灾减免税赋。
二、历史语境中的使用
该词多见于宋元典籍,与古代蠲免政策密切相关:
- 宋代赋税制度:官府对受灾地区实行税粮"检放"(核查灾情)后,下达"除放"令免除欠税(参考《宋会要辑稿·食货》)。
- 元代债务赦免:元世祖曾诏令"债负止还一本一息",对超额利息予以除放(见《通制条格·卷二十八》)。
三、权威典籍佐证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收录词条:"除放:免除(租税、债务等)"。
- 《宋史·食货志》:"民被水旱之灾,辄蠲其租,或除放之。"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五):"诏开封府除放贫民欠负钱物。"
四、语义演变与现代关联
随着语言发展,"除放"逐渐被"免除""豁免"等词替代,但其反映的公权力对经济义务的法定解除概念,仍延续于现代法律术语(如"债务豁免")。需注意其与近义词"蠲免"的细微差异——后者侧重主动减免,前者强调对现存义务的解除。
(释义综合自《汉语大词典》、《宋史》、《中国历史大辞典》
网络扩展解释
“除放”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基本含义为免除、去除或放弃,具体解释如下:
1.基本含义
- 词性:动词短语,由“除”(去除)和“放”(放弃)组合而成,核心意义是免除某种责任、债务或行为。例如,在宋代文献中多指官方对赋税、债务的豁免。
2.历史用法
- 古代文献:常见于宋代公文,如苏轼在奏折中提到“积欠盐钱……其余并与除放”,指免除盐钱债务;苏辙也提及“除放二税”,即减免田赋。
- 现代延伸:可引申为放弃或拆除某事物,如“拆除护栏”“放弃贷款”。
3.使用场景
- 官方语境:多用于政府或权威机构免除债务、赋税等(如古代盐税、现代贷款)。
- 日常行为:如拆除障碍物或放弃某种习惯。
4.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免除、豁免、解除。
- 反义词:征收、施加、保留。
5.补充说明
-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更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特定场景中。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具体案例,可参考苏轼、苏辙的相关奏折原文(来源:、5、6)。
别人正在浏览...
安份守己白镴北衙被子辩事餐英吃耳光川程除用当庭灯心草地财笃诚愕眎幡儿風雨凄凄回归线瑚琏讲盟剪切形变惊弓京雒金枝揫聚卷舌音橘实狂猘窥觇酷肖琅书临难不慑露坛履穿踵决汒若美味佳肴闷满佩服配位皮服霹雳酒平地登云乾渴青莲花目屈造丧门鬼杉篙螪蚵少尹生死簿丝抹踏猛子停留长智挖花往代万耑吾们无相无作饷漕详到小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