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衙的意思、北衙的详细解释
北衙的解释
皇帝禁军。 唐 代,羽林、龙武、神武、神策四军为皇帝禁军,因在皇宫之北,故称。《旧唐书·音乐志一》:“先一日,金吾引驾仗北衙四军甲士,未明陈仗,卫尉张设,光禄造食。”《新唐书·兵志》:“夫所谓天子禁军者,南、北衙兵也。南衙,诸卫兵是也;北衙者,禁军也。” 清 吴伟业 《即事》诗之一:“謁者北衙新掌节,郎官西府旧乘驄。”
词语分解
- 北的解释 北 ě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左手的一边,与“南”相对:北方。北辰(古书指北极星)。北上(古代以北为上,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与“南下”相对)。北极星(出现在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北国
- 衙的解释 衙 á 旧时官署之称:公衙。衙门。衙参(乶 )(官吏到上司衙门,排班参见,禀白公事)。衙役。 唐代皇帝前殿:“元和十五年正月……群臣始朝于宣政衙”。 排列成行的事物:槐衙。柳衙。 笔画数:; 部首:
网络扩展解释
“北衙”是唐代军事机构中的重要概念,具体解释如下:
-
基本定义
北衙是唐代皇帝直辖的禁军机构,主要负责宫廷及皇帝的护卫。其名称源于禁军总部位于皇宫北侧,与宰相管辖的“南衙”形成方位对应。
-
组成与职能
北衙禁军包括羽林、龙武、神武、神策四军,均由皇帝直接统辖。主要职责包括宫廷守卫、皇帝出行仪仗及京畿防卫,具有高度的军事权威性。
-
与南衙的对比
- 北衙:隶属皇帝,代表皇权,驻扎皇宫北侧,职能集中于禁卫与皇权维护。
- 南衙:隶属宰相府,分隶十二卫(如左右卫、左右骁卫等),负责京城治安与行政辅助,代表相权。
两者形成“文武区别,更相检伺”的制衡关系。
-
历史意义
北衙的设立强化了唐代中央集权,通过禁军直接控制权削弱了宰相的军事影响力。中唐后,神策军逐渐成为北衙核心,甚至参与朝政,反映了唐代后期宦官专权的背景。
北衙不仅是唐代禁军的代称,更是皇权与相权制衡的体现,其演变与唐代政治军事格局密切相关。
网络扩展解释二
北衙(běi yá)是一个汉字词,意思是北方的衙门。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北(běi)和衙(yá)。北部首的拆分部首是匕,而衙部首的拆分部首是行。关于这个词的来源,据说它最初是用来指称北方地区的官署与衙门的名称。在繁体字中,北衙的写法是「北衙」。古时候,北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相比可能有所不同。在古代文献中,北衙的写法可能会有些差异,但是整体意思都是相同的。下面是一个关于北衙的例句:“这座北衙是北方地区的行政机构。”关于组词方面,可以将北衙与其他词语组合在一起,例如北衙官员、北衙政务等。类似意义的词语可以是北府、北堂等,而相反意义的词语可能是南衙、南府等。希望这些回答对你有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