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饟漕”。指运送官、军食用的粮食。《新唐书·李泌传》:“ 贞元 元年,拜 陕虢 观察使。 泌 始凿山开车道至 三门 ,以便饟漕。”
“饷漕”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略有差异,但核心内容可总结如下:
拼音与结构
读作xiǎng cáo,由“饷”(指粮饷、薪俸)和“漕”(指水路运输粮食)组成。
本义
指通过水路运送官府或军队所需的粮食。例如《新唐书·李泌传》记载,李泌为方便运输粮饷,开凿山道至三门峡。
部分资料(如)提到“饷漕”可能引申为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行为,但这一说法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是现代对词义的扩展解读。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新唐书》原文或《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
《饷漕》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古代为军队或大规模劳动力提供食品、生活必需品的运输通道。通常用来指代饷船、饷马等。
《饷漕》的部首是食,总共有15个笔画。
《饷漕》一词来源于古代的军事制度和经济活动。在古代,军队或劳动工人需要大量粮草补给以维持战斗力或生产力,因此饷漕成为必要的配套措施。
《饷漕》的繁体字为「餉漕」。
在古代,汉字《饷漕》的写法有所变化。例如,在西汉的古籀文中,饷的写法为「餯」,漕的写法为「自⻏输」。
1. 为了保证战场上的士兵能够得到充足的粮食补给,军队派出了饷漕队伍。
2. 这些饷船的任务是将大量的粮食从粮仓运输到军队所在地。
饷草、饷车、饷船、饷马
粮运、补给
匮乏、断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