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积德行。语本《易·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汉书·艺文志》:“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经’立也。” 宋 曾巩 《左仆射门下侍郎王珪曾祖永赠开府仪同三司制》:“具官某曾祖某,仁篤慈祥,畜德甚盛。”
“畜德”在汉语词典中通常指积累、培养道德修养,其核心含义与“蓄德”相通。据《汉语大词典》解释,“畜”在此处通“蓄”,意为积聚、培养;《现代汉语词典》亦收录“蓄德”词条,释为“积存美德”。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指出,“畜德”一词可追溯至《周易·大畜卦》“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强调通过积累前人言行提升道德境界。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畜德”包含两层内涵:一是动态的修养过程,如《礼记·大学》所述“德者,得也,畜之而后成”;二是静态的道德储备,如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强调“畜德者,犹言蕴藏其德”。北京大学《中华文明史》将“畜德”纳入儒家修身体系,认为其实质是通过持续的道德实践达到“内圣”境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哲学大辞典》特别指出,“畜德”概念在宋明理学中发展为“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方法论,王阳明《传习录》曾以“如种树然,畜德犹培其根”作喻,强调道德积累的渐进性和系统性。
“畜德”是一个源自中国古典文献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方面解析:
“畜德”指通过长期积累和修养来培养美德,其中“畜”通“蓄”,意为积聚、培养;“德”指道德品行。其核心内涵是强调通过学习和实践提升个人品德。
尽管现代汉语中较少直接使用“畜德”一词,但其倡导的“知行合一”“德性积累”理念仍适用于个人修身和道德教育,尤其在传统文化复兴背景下被重新关注。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周易》《汉书》等典籍原文。
哀诏氨纶板位标枝野鹿箄船币赍尺幅寸缣池潢赐奠窜犯耽古倒曳点缺迭字诗丢盔抛甲断常访牌飞花令肥脓风猋龚汲泓峥萧瑟画幅怀娠会门蹇産践蹠节皷嗟异谨谨济胜资急湍婪栗亮牌六参没戏唱木杪纳受腻云苤蓝贫空巧工清虚亲媚球状元入式蛇回兽怕神牵鬼制识神收押手足失措鼠目麞头天郊托势苇桃瓮菜仙曹向言先礼后兵鸮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