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节皷的意思、节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节皷的解释

见“ 节鼓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节鼓(jié gǔ)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兼具礼器与乐器的双重功能,主要用于宫廷雅乐、仪仗队列及节庆仪式中控制节奏、彰显威仪。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节鼓指用于节制乐曲节奏的鼓。其形制通常为建鼓(鼓身竖直贯穿木柱,下有底座),鼓面蒙皮,以鼓槌敲击发声。作为“节乐之器”,它通过稳定的鼓点统一乐队演奏速度,体现“乐必有节”的礼乐思想 。


二、历史源流与功能

  1. 汉代起源

    节鼓雏形见于汉代宫廷乐舞,称为“建鼓”。东汉张衡《东京赋》载“鼓鼓路鼗,树羽幢幢”,描述仪仗中建鼓装饰羽葆的盛况,为早期节鼓形态 。

  2. 唐代定制

    唐代燕乐大曲中,节鼓成为核心节奏乐器。《旧唐书·音乐志》明确记载:“节鼓状如博局,中开圆孔,适容其鼓,击之以节乐”,说明其形制与节奏功能已规范化 。

  3. 礼仪象征

    在祭祀、朝会等典礼中,节鼓与钟、磬配合,标志仪程节点。如宋代陈旸《乐书》载:“凡乐作,先击镈钟,次节鼓以引之”,凸显其礼乐引导作用 。


三、形制与演奏特征


四、文化意涵

节鼓是“礼乐相济”的具象化符号。《礼记·乐记》强调“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其声既规范乐律秩序,亦象征社会伦理的和谐,成为中华礼乐文明的物质载体 。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杨荫浏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3. 《旧唐书·音乐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4. 陈旸《乐书》(南宋刊本影印版)
  5. 《敦煌石窟音乐研究》(郑汝中著,甘肃教育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节皷”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乐器名称,根据现有资料,其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节皷”为古代乐器,形状类似“博局”(一种棋盘),中间开有圆孔,恰好能容纳鼓身。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击打来调节音乐的节奏,属于节乐类器具。该词见于北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中的描述:“玉律调鐘,金錞节鼓”,表明其用于宫廷仪式或雅乐场景。

考据与辨析

  1. 字形与异写:词条中提及“节皷”亦作“节鼓”。“皷”是“鼓”的古体字,现代多写作“节鼓”。
  2. 功能特点:不同于普通鼓类乐器,其特殊形制(如棋盘状、中空圆孔)可能与其节奏控制功能相关,或与特定礼仪场合的演奏方式有关。
  3. 历史背景:北周时期礼乐制度完善,此类乐器可能用于射礼、祭祀等庄重仪式,作为礼乐文化的组成部分。

补充说明

由于现有资料权威性较低(参考来源1),建议进一步查阅《中国古代乐器考》《乐府杂录》等专业文献,或结合出土文物(如汉代乐俑、壁画)进行实物佐证,以获取更准确的形制与用途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

阿难扮故事跋陟褊袒扁针别思比室躔陛尘樊逞笔齿轮传动虫化宠眷鹅群飞桥分镜头覆翻阜乡盖藏干本更唱叠和宫醪寡嫂固定资产皇猷浇泼骥齿杰俊鸡飞狗窜惊恐失色经武纬文镜圆璧合锦綉齎用临军对阵盲昧媒姥闷人靡润蓬头散发偏格愆衅青精石饭清旻却流忍酷荣贯神融气泰试贡收声蒜毫素裹唐僧取经捅咕同化作用抟鑪土豪亡垠宪简纤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