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诏的意思、哀诏的详细解释
哀诏的解释
帝王崩后,嗣君布告国中的诏书。《何大复先生集》附录《皇明名臣言行录》:“乙丑,奉敬皇帝哀詔下 云南 。”
词语分解
- 哀的解释 哀 ā 悲痛:悲哀。哀求。哀叹。哀鸣。哀思。哀鸿遍野(“哀鸿”,哀鸣的大雁;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哀艳(诗文凄测动人而华丽)。 悼念:哀悼。默哀。 旧时称死去母亲:哀子(.母丧而父存;
- 诏的解释 诏 (詔) à 告诉,告诫: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 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诏书。诏令。诏谕。奉诏。遗诏。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哀诏"是中国古代一种特定的官方文书,指帝王驾崩后,由嗣位的新君或朝廷重臣向全国臣民发布的、宣告先帝逝世消息并传达其遗命或嗣君继位等重要事宜的诏书。其核心含义与特点如下:
-
字义构成与核心含义:
- "哀":指悲伤、哀痛,直接点明诏书发布的背景和情感基调——举国因君主去世而陷入悲痛。
- "诏":指皇帝颁发的命令或文告,是一种最高级别的官方文书。
- 合义:因此,"哀诏"特指在国丧期间发布的、宣告帝王死讯并处理相关后续事宜的官方公告。它既是丧讯的传达,也是新统治秩序开始的标志。其核心功能是"布告凶问"(宣布噩耗)和"宣遗命"(传达遗诏或安排继位)。
-
发布时机与内容:
- 通常在皇帝去世后,由嗣皇帝(或摄政大臣)以新君名义或朝廷名义发布。
- 主要内容包括:
- 宣告先帝驾崩的噩耗。
- 表达举国哀悼之情。
- 公布先帝的遗诏或遗命(如有)。
- 宣布新君即位(或摄政安排)。
- 发布国丧期间的礼仪规定(如服丧期限、禁止娱乐活动等)。
- 有时会包含对先帝功绩的简要追述和评价。
-
文体特征:
- 庄重肃穆:语言风格极其庄重、沉痛,体现国家失去最高统治者的巨大悲痛。
- 格式固定:作为诏书的一种,有特定的抬头(如"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和结尾格式。
- 晓谕天下:其发布对象是全国臣民,要求各级官府张贴公布,使天下皆知。
-
历史作用:
- 政权平稳过渡的关键文书:是旧君去世、新君即位这一权力交接过程中的法定公告,具有确认新君合法性和稳定政局的重要作用。
- 国家仪典的组成部分:标志着国丧期的正式开始,指导全国臣民的哀悼行为。
- 重要的历史文献:记载了帝王的去世时间、继位者等重要历史信息,是研究古代政治史、宫廷史的重要一手材料。
权威引用参考:
-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对"哀诏"的定义清晰,强调其"帝王死后继位新君通告全国的诏书"的性质和"布告凶问"的核心功能。该词典是汉语词汇研究的权威工具书。 [可查询权威在线版本或图书馆馆藏]
-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同样明确解释为"封建时代皇帝死后,继位新君通告全国的诏书",并指出其发布主体。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工具书具有极高权威性。 [可查询权威在线版本或图书馆馆藏]
- 《史记》、《资治通鉴》等正史:其中记载了大量发布"哀诏"的实例。例如,《史记·孝文本纪》记载了汉文帝即位后发布哀诏宣告汉高祖刘邦驾崩及安排丧事的内容。这些正史记录是"哀诏"实际应用的最直接、最权威的历史证据。 [具体卷目可查]
- 《唐大诏令集》、《宋大诏令集》等诏令汇编:专门收录了历代皇帝的诏书,其中包含有"哀诏"类目或具体哀诏文本(如宣告唐太宗、宋太祖等去世的诏书),是研究该文体最直接的文献来源。 [具体文献可查]
网络扩展解释
“哀诏”是古代君主制国家中的一种特定诏书,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词义解释
哀诏(拼音:āi zhào)指帝王驾崩后,继位君主向全国发布宣告先帝逝世消息的官方文书。主要包含两个核心要素:
- 发布背景:仅在君主去世时由嗣君(继位者)颁布。
- 内容功能:既表达对先帝的哀悼,也涉及国丧期间的政治安排,如暂停庆典、禁乐等。
历史背景
- 使用场景:常见于明清时期,例如《皇明名臣言行录》记载明孝宗去世后“奉敬皇帝哀诏下云南”的史实。
- 文体特点:诏书措辞庄重哀婉,常引用典故彰显帝王功绩。
补充说明
哀诏与普通讣告的区别在于其国家权威性,不仅传递消息,还具有法律效力,要求全国执行相关治丧规定。部分文献(如)将哀诏适用范围扩大到高级官员,但主流定义仍限定于帝王。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诏书体系,可参考权威历史典籍或汉典等工具书。
别人正在浏览...
摆递报覆边畔弼臣秉椒捕风弄月成王斥道赤留兀剌创刊词翠生生带挡电阻器雕蚶镂蛤定风旗帝业端整汾葵柑橘钩针龟组覈理硷瘠渐进京职孔雀花狼顾麕惊蜡焰邻比楼舩緑衣郎磨缠暮槿鸟毳脓团暖丝鹏鱼稔熟软木善果沈荒沈檀十八学士拾发爽和水居束手受毙司旌送殓套耕童牧脱贫托思蛙鸣蚓叫万不得已琬象挝挠逜逆狎猎洗耳拱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