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帝亲临致祭。 清 昭槤 《啸亭续录·赐奠》:“国家宠待臣僚,遇有勋绩昭著者,饰终之典,有上亲临赐奠者。”《清史稿·傅恒传》:“其后上復幸 天津 ,念 傅恆 於此復命,又经 傅恆 墓赐奠,皆纪以诗。”
赐奠是古代汉语中具有礼仪性质的专有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帝王对宗室成员或重臣逝世后给予的祭奠礼遇。该词由“赐”(赏赐)与“奠”(祭奠)两个语素构成,常见于史书及典章文献中。
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赐奠特指皇帝派遣使者主持的祭祀仪式,包含赏赐祭品、宣读祭文等程序,体现君主对逝者的哀荣。《中国礼仪大辞典》补充说明,此礼制始于周代“赗赙”制度,至明清时期演变为“谕祭”制度,需由礼部拟定仪程,如《明会典》载有“亲王薨,遣官赐奠”的具体规程。
在语义演变层面,《古代汉语辞典》指出该词存在双重指向性:一为动词性用法,表示“赐予祭奠仪式”,如《清史稿》载“赐奠阵亡将士”;二为名词性用法,代指皇帝特赐的祭品,如《宋史·礼志》记载“丧家受赐奠于灵前”。
该词的文化内涵与“赐谥”“赐恤”构成古代恤典体系,反映封建等级制度下“生荣死哀”的伦理观念。现代汉语中已鲜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丧葬制度、帝王礼仪等领域仍具学术价值。
“赐奠”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如下:
指皇帝亲自到臣子家中或墓地致祭,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与褒奖。
词义核心
“赐”表示皇帝自上而下的恩赐,“奠”指祭祀仪式,合起来即皇帝亲临主持或参与祭祀活动,多见于对功勋重臣的追悼场合。
历史背景
这一礼仪常见于清代,如《清史稿》记载乾隆皇帝曾为大臣傅恒的墓地“赐奠”,并作诗纪念。只有功绩显赫的臣子才能享受此殊荣,属于帝王对臣子“饰终之典”(隆重的丧葬礼仪)的一部分。
与相近词的区别
需注意与“赐封”“赐爵”等区分。“赐奠”不涉及官职授予,仅指向祭祀行为。
爱憎分明碑牓不修小节蚕女长终禅语赤頿从中倒装句登绩房檐繁蔚犯拙飞吻凤史敷蕤福胙弓匠诡趣候诇画箧回描解诂举世混浊局天蹐地趷躂老牧泪干肠断裂眦嚼齿立说碌碡落第率更书慢怛蒙混过关牛粪辟幕聘贤亲劄裙花日积月累阮生据案入粟睒熌声张蛇雀之报射影束兵殊称疏嫌趧鞻突立妄男子畏惊文裘下德瞎灯黑火西北歇里歇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