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苇索和桃符。古代习俗,新岁时悬此二物于门首,以袪除邪6*恶。 宋 苏轼 《贺正启》:“苇桃在户,磔禳以饯餘寒;椒柏称觴,燔烈以兴嗣岁。” 宋 苏轼 《皇太后殿夫人为年节往永裕陵酌献神宗皇帝表本》:“苇桃在户,徒讲三朝之仪;椒柏称觴,无復万年之寿。”参见“ 苇索 ”、“ 桃符 ”。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苇桃汉语 快速查询。
根据多个来源的信息,“苇桃”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归纳如下:
基本词义
由「苇索」和「桃符」两种物品组合而成。前者是用芦苇编制的绳索,后者是桃木制作的辟邪符牌,二者均是古代驱邪仪式中的重要器物。
习俗背景
古代新年(尤其是宋代)有在门户悬挂苇桃的习俗,认为能祛除邪恶、迎接祥瑞。苏轼在《贺正启》中提到“苇桃在户,磔禳以饯余寒”,描述了这一习俗与年节仪式的关联。
文学引用
宋代文献中多次出现该词,如苏轼的《皇太后殿夫人为年节往永裕陵酌献神宗皇帝表本》中,通过“苇桃在户”反映当时宫廷礼仪与民间信仰的结合。
相关词汇
注:因部分网页内容重复(如与信息重叠),未重复引用。如需查看更多用例,可参考《苏轼文集》相关篇章。
《苇桃》是一个成语,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苇」和「桃」。
「苇」的部首是「艹」,左右构造都是草字头,总共有5画。
「桃」的部首是「木」,左边是「艹」,右边是「子」,总共有8画。
「苇桃」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左传•襄公》和《易经•艮卦》。此外,在《庄子•外篇•人间世》的文中也有所提及。
繁体字的「苇桃」是「葦桃」。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苇桃」多为类似于现代字形的变体。详细的古代字形请参考古籍或相关专业文献。
这里是一些使用「苇桃」这个成语的例句:
与「苇桃」有关的组词有:苇叶、桃树、葦笛等。
与「苇桃」意思相近的成语有:水葱画船、荷塘月色等。
与「苇桃」意思相反的成语是目前没有特定的对立成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