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赞叹称异。《南史·阮孝绪传》:“邻里嗟异之。”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学校》:“ 淳化 中,上始视学,命 孙奭 讲《説命》之篇,天子嗟异久之。”《明史·忠义传二·徐朝纲》:“﹝ 徐朝纲 ﹞御贼战死,有虎守其骸不去,蛮人嗟异。”
“嗟异”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iē yì,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嗟异”指因某事物或行为感到赞叹、惊讶或称奇,带有对不寻常之事的感慨。例如《南史·阮孝绪传》中“邻里嗟异之”,意为邻里对此感到惊叹。
词义侧重
使用场景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南史》《明史》等古籍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
《嗟异》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惊讶和惋惜的心情。它常用来形容对某种不同寻常、令人吃惊或者令人遗憾的事情感到震惊和遗憾的心情。而在古代文学中,也常用来描述对社会变迁、人事变动所产生的复杂感叹。
《嗟异》这个成语由“口”和“吉”这两个部首组成,它的总笔画数是17。
《嗟异》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左传·襄公十一年》。而它的繁体字形则是「嘆異」。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化。对于《嗟异》这个词,它的古代写法有「嗟怿」、「嗟夷」等形式。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不少以《嗟异》为主题的诗句和句子。比如在唐代白居易的《乌夜啼》中,有这样的句子:“孤灯闻绝唱,嗟异起吁嗟。”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听到乌鸦在深夜中的孤寂啼声时所产生的感叹和不安心情。
关于《嗟异》,可以组成一些相关的词语,比如《叹奇嗟异》、《嗟叹不已》等。其近义词有《惋惜》、《感叹》等,而它的反义词则包括《平静》、《从容》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