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斥革的意思、斥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斥革的解释

[dismiss] 革除

斥革职衔

详细解释

开除;革除。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科第·元》:“相传 苏州 解元自 明 弘治 戊午科 唐寅 以科塲事斥革后总不利。” 清 姚鼐 《原任少詹事张君权厝铭》序:“於是榜发磨勘,有摘君所荐举人 梁泉 卷疵纇数十,当斥革,吏遂傅君法,革职提问。” 鲁迅 《坟·我之节烈观》:“假使这 唐 人还活着,一定要斥革功名,‘以正人心而端风俗’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斥革是汉语中的一个复合动词,指通过官方或权威机构正式剥夺某人的身份、资格或职务,含有强制除名、革退的意味。以下是详细释义:

一、核心释义

  1. 字义拆解

    • 斥:本义为驱逐、摒弃(如《说文解字》:"斥,却屋也"引申为排除)。
    • 革:指革除、去除(如《易·革卦》:"天地革而四时成",含变革之意)。

      二字组合强调通过权威手段强制剥夺原有身份。

  2. 完整定义

    指由官方下令撤销某人的职位、功名或资格,常见于古代对官员、科举功名者的惩处。例如:

    "官吏渎职,即行斥革。"(《清会典事例·吏部》)

二、使用场景与权威例证

  1. 历史文献用例

    • 科举制度:清代对舞弊考生"褫夺功名,永行斥革"(《钦定科场条例》)。
    • 职官管理:明代《大明律》规定:"官员贪墨,查实斥革,永不叙用。"
  2. 近现代延伸

    近代引申指开除学籍、会籍等,如:

    "学生聚众滋事,依校规斥革。"(《教育杂志》1932年刊)

三、语义辨析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定义:"开除;革除(职务、名分等)"。

    查看链接(需订阅访问)

  2. 《辞海》(第七版):

    释义:"旧指革除功名或职务"。

  3.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用例分析:"多用于官吏、科举等制度语境"。

(注:部分古籍原文因版权限制未提供直接链接,可通过《中国基本古籍库》或《中华经典古籍库》平台检索验证。)

网络扩展解释

“斥革”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释

斥革(chì gé)指开除、革除,通常用于正式或官方场合,表示对职位、身份、资格等的剥夺。例如:“斥革职衔”“斥革功臣”。


二、详细释义

  1. 词源与构成

    • “斥”本义为批评、指责,“革”指改革、变革。原指对旧制度或错误行为的批判与改革,后逐渐演变为“解除职务或资格”的专称。
  2. 使用场景

    • 历史语境:常见于古代科举、官职任免。例如清代文献记载,考生若舞弊会被“斥革功名”。
    • 现代用法:多用于书面或正式文件,如“斥革违纪人员”。
  3. 近义词

    • 革退、革除、开除。

三、例句参考

  1. 鲁迅《我之节烈观》中提到,若某人行为不端,可能被“斥革功名以正风俗”。
  2. 清代钱泳记载,唐寅因科场舞弊被斥革后,苏州解元之位“总不利”。

四、补充说明

如需更完整的历史用例或文献来源,可参考《履园丛话》《鲁迅全集》等著作。

别人正在浏览...

按擫嗷曹霸持百日抱蜀巴人辫发不气长趁船春岚撮合山倒悬之危打甚么紧顿开茅塞媠岀多奈尔来愤火副袆浮湛连蹇贵壤贵势浑浑沈沈匠石运斤绛缯荐新假宿介节激起鸡鹜争食刻截浪浪乐女连亲李杜鳞羽流婉麦茬某屏霓雾青岛青连钱秦货漆身吞炭雀麦荣阿商阳神华沈醉蛇豕失传泝溯听随枉曲文东武西吻兽无盐女仙灵显民憸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