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介节的意思、介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介节的解释

刚直不随流俗的节操。 唐 杨炯 《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 黔娄 匹夫之介节,不忘仁义。”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 猗氏 邵嗣尧 起家县令,循声介节,与吾 浙 陆清献 齐名。”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部:“而吾乡 方蓀壁 进士,独行介节,不受赠馈,种菜而食,乃至饿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介节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坚贞不移的节操,尤其强调在逆境或诱惑中保持高尚的道德品质与人格尊严。以下从词典释义、文化渊源及经典用例角度详细解析:


一、字义分解与整体释义

  1. “介”

    本义为“铠甲”,引申为“坚硬”“耿直”“独特” 之意。如《说文解字》释:“介,画也”,段玉裁注:“介之言界也,画也,介然特立之意。”

  2. “节”

    原指竹节,象征“气节”“操守”,如《论语·泰伯》中“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3. “介节”合成词

    指人如铠甲般刚直不屈的品格,特指不为威逼利诱所动摇的崇高气节。

    权威释义:

    介节,坚贞的节操。常形容士人不慕权贵、守志不移的高尚品格。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二、文化渊源与历史用例

  1. 典故溯源

    该词多见于史书对隐士、忠臣的赞誉。如《后汉书·周党传》记载,光武帝欲召隐士周党入朝,周党“伏而不谒”,拒绝称臣,被赞“介节之士”。

    出处:

    《后汉书·逸民列传》:“周党,字伯况……伏而不谒,自陈愿守所志,帝乃许焉。”

    ——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文学化用

    宋代诗人陆游在《幽居》中以“介节无惭千古事”自勉,凸显士人清高自守的精神追求。


三、近现代权威工具书释义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虽未直接收录“介节”,但对“气节”“操守”的释义可互为参照:

    气节: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

    ——商务印书馆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明确收录并释义:

    介节:坚贞的节操。例:《宋史·隐逸传》:“(魏野)嗜吟咏,有介节。”


四、现代语境中的使用

“介节”属书面雅词,多用于历史研究、文学评论或人物传记,强调对传统士人精神的传承。例如:

学术引用:

“朱熹评价陶渊明‘介节高于晋宋人物’,实为对其不事二姓的节操之肯定。”

——《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士人精神的象征,承载着对独立人格与道德坚守的推崇。其释义需结合字源、史实及经典文献,方能完整呈现其文化重量。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介节”一词,目前并未检索到明确的定义或常见用法,可能属于生僻词、方言词汇或输入有误。以下是几种可能性分析:

  1. 可能为“节气”的误写
    若原意是指中国传统历法中的“节气”,则指二十四节气(如立春、清明等),用于反映季节和气候变化,指导农事活动。例如,2025年4月5日正值清明节气,对应扫墓踏青的习俗。

  2. 字面拆解分析

    • “介”:可指中介、间隔,如“介于两者之间”。
    • “节”:可指节日、节气、时间节点或气节(如民族气节)。
      组合后或指“介于两个节点之间的时段”,但此用法缺乏文献佐证。
  3. 方言或特定领域术语
    部分地区方言或某些专业领域(如古代历法、民俗学)可能有特殊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建议您确认词语的正确性,或补充上下文以便进一步解答。若需了解二十四节气相关内容,可提供更具体的问题。

别人正在浏览...

阿猫阿狗败遁八隣裁造院陈词滥调臣御粗戆麤饘大盈点册颠跻砥世东山妓梵册凡尘飞观改辟畡数功过是非股份公司贵权孤筠海腴谏难践修藉莫九白之贡九过崛兴款诚拉枯折朽兰芝靓观良式笼狎闾葵毛公鼎缪乱女及第偏缝前声起地清锅冷竈七拼八凑祈沈驱策稔熟颯然射天视距司职吏汤饼会搪布阗门铁打铜铸剔团圞徒弟頽零土利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