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倒悬之危"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成语,其核心含义是比喻处境极其危急、困苦,如同人被倒挂起来般难以忍受。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倒悬之危
字面意思:像人被倒吊悬挂般的危险。
引申义:形容处境极端危急、困苦,亟待解救的状态。
出处:典出《孟子·公孙丑上》:"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倒悬"的本义
指头朝下、脚朝上地被悬挂,是古代一种残酷刑罚(如"枭首"后的示众),象征极度的痛苦与无助。
《汉语大词典》释:"倒挂,比喻处境极困苦。"
"危"的涵义
强调危险迫在眉睫,需立即应对,如《说文解字》注:"危,在高而惧也。"
整体比喻
将政治动荡、民生疾苦或个人困境比作"倒悬",凸显其不可拖延的紧迫性。例如:
"公司资金链断裂,大有倒悬之危,须尽快融资解困。"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倒悬:头向下脚向上地被悬挂,比喻处境极困苦危急。"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倒悬:头向下脚向上地悬挂,比喻处境异常困苦、危急。"
《辞海》(第七版)
"倒悬之危:比喻极其艰难的困境。"
历史文献
《后汉书·臧洪传》:"但惧秋风扬尘,珪(公孙瓒)有倒悬之危。" 形容军阀割据下百姓危如累卵。
现代应用
常用于描述经济危机、自然灾害或政治动荡中的紧迫局面,如:
"暴雨引发山洪,村庄陷入倒悬之危,救援队连夜驰援。"
参考资料
“倒悬之危”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详细解释:
比喻处境极端困难,如同人被倒挂般危急。该成语通过“倒悬”(头朝下悬挂)的意象,强调形势的紧迫与艰难。
最早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也。”孟子以“解倒悬”比喻施行仁政能解救百姓于危难。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也有用例:“欲求将军以解倒悬之危”。
如《三国演义》第八回中,王允用“百姓有倒悬之危”形容董卓专权下的社会危机,凸显成语的文学表现力。
该成语多用于书面语境,常见于历史、文学作品中,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但仍是中文表达极端困境的经典词汇。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演变,可参考《孟子》《西厢记》原文或权威词典。
灞上本赏並頭蓮鷩鴺策錣钗朵成羣侈华大管家道房顶戗顿卒烦愁肥瘦绀碧罡风公功国妖黑口火箭界划谨勒仅然金字牙符焜耀轥轹络丝娘履尚马捕瞒天账弥侈民功木厘睦谊沛滂瓶钵叵奈钱文轻吉利清望官穹顶群灵羣伍忍形少君术舍命盛妆沈湮疏利疏柱松嫩平原诉语擡盘唐太宗桃人彤暑托笔王梁危害文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