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鳞羽的意思、鳞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鳞羽的解释

(1).鳞与羽。《南史·刘敬宣刘怀肃等传论》:“或阶缘恩旧,一其心力,或攀附风云,奋其鳞羽。” 唐 韩愈 《海水》诗:“苟非鳞羽大,荡薄不可能。”

(2).代称鱼和鸟。《南齐书·高逸传·宗测》:“性同鳞羽,爱止山壑,眷恋松云,轻迷人路。” 唐 白居易 《春日闲居》诗:“我今对鳞羽,取乐成謡咏。”

(3).代称鱼和雁。借指书信。 宋 柳永 《倾杯乐》词:“频耳畔低语,知多少他日深盟,平生丹素,从此尽把凭鳞羽。” 明 刘基 《怨王孙》词:“鳞羽路阻,佳人何处,木落山寒,江空岁暮。” 清 林则徐 《致姚春木王冬寿书》:“龙沙万里,鳞羽难通,但有相思,勿劳惠答也。”

(4).比喻行迹。 唐 杜牧 《雨中作》诗:“但为适性情,岂是藏鳞羽?”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鳞羽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语义与古代自然认知及文学象征密切相关。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鳞”指代水生动物体表的角质层,如鱼、龙等;“羽”为鸟类表皮衍生的覆盖物,如禽鸟翅膀的羽毛,二者合称可指代鳞片与羽毛的物理形态。

在文学引申层面,《辞海》指出该词常作为借代修辞:其一指代水族与飞禽,如《文选·张衡〈思玄赋〉》“鳞羽协和”即描绘生态和谐;其二喻指书信往来,源自古乐府“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中以鱼腹藏尺素的文化传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收录此义项可追溯至唐代诗文。

从文字学角度分析,《说文解字注》揭示其构字特征:“鳞”从鱼粦声,属形声字;“羽”为象形字,甲骨文作鸟翼状,二者组合形成涵盖水陆生物的表意单元。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保留于成语典故及学术文献中。

网络扩展解释

“鳞羽”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其解释主要来源于古代文献及诗词引用。根据搜索结果综合整理如下:

1.基本释义

2.代指鱼与鸟

3.借指书信

4.比喻行迹或形态

“鳞羽”一词在不同语境中可灵活表达具体事物(鱼鸟)、抽象概念(书信)或比喻意义(行迹)。其用法多见于古代诗文,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但可通过具体语境理解其丰富内涵。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查字典)和(求学网)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吖啶不理会惭悸长绝蠢才岛夷典牧踮踵吊场顶少反故匪茹封禁丰整敷衍塞责跟底更待何时根心号慕鹤发翁合同异候账黄粱梦华胥梦交通网加行嘉艳济救警疾柩车军警可叹夸衒魁甲凉阁敛芒漏断满志岂非倾信情意拳鬭全声曲附屈理闪异甥壻伸头探脑天策府天正节威宝为德不卒畏缩问舍求田舞弊五天小炉匠夏收